《楊家嶺的春天》經歷多輪打磨提升,再登國家大劇院舞台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5月9日至12日,國家大劇院與北京舞蹈學院聯合出品的原創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將登台國家大劇院,在戲劇場內帶領觀眾回溯文藝春天,賡續紅色血脈。5月8日,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主任、《楊家嶺的春天》總導演張曉梅,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副主任、《楊家嶺的春天》中「版畫家」飾演者汪子涵,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副教授、第一工作室主任黃洋,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數碼工作室主任趙乾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副教授於婉瑩展開了一場有關舞與畫的藝術交流,並分享了《楊家嶺的春天》台前幕後的創排故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副教授於婉瑩以《楊家嶺的春天》第二篇章「破曉」為創意靈感創作的布面油畫《人民的延安》首次亮相。 國家大劇院供圖

《抗旱》《挑水》《豆選》《馬錫武調解婚姻訴訟》《人橋》《當敵人搜山的時候》……活動現場,一幅幅抗戰時期創作的延安木刻版畫組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版畫既是革命時期的真實記錄,也是《楊家嶺的春天》的創意源頭與重要素材。在版畫的串聯下,「厚土」「破曉」「永生」的篇章逐一展開,將觀眾帶入了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總導演張曉梅分享了「以舞入畫」的創排過程:「當我們看到這些經典版畫時,一直在思考如何將這些小尺寸版畫投放到大舞台上。找到《抗旱》版畫時,我覺得特別有形象感,而且有生命的熱度。所以我們主創團隊配合舞美、多媒體等多方面手段,力求將版畫中乾裂的土地、熱辣的太陽呈現出來。這幅畫的主題是抗爭自然,通過人的努力去獲得美好的生活,我們的精神在創作過程中也獲得了昇華。」

「版畫家」的飾演者汪子涵從角色出發,以版畫《人橋》為例,分享了表演感悟:「《人橋》是第三篇章‘永生’的重要參考版畫。在舞台的最後方,演員們用身體搭建了一座長城般的‘人橋’。在舞台的前區,小戰士跪在地上,抱著犧牲的版畫家失聲痛哭。這個畫面是動人的,我們希望通過動作、身體,再加上對版畫的感悟,轉換為戲劇化的場面,從而實現精神的昇華,讓觀眾在版畫家的犧牲中,在戰士們的人橋上,感受人民的不屈意志。」

本輪《楊家嶺的春天》經過了多次打磨提升。

活動現場,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副教授黃洋帶來了為《楊家嶺的春天》所創作的版畫《楊家嶺之春》。為凸顯「版畫」這一延安時期最為重要的藝術形態和宣傳形式,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教師團隊特地前往延安楊家嶺採風,並創作了該版畫。他們將寶塔山、七大會址等地標性建築融入當代版畫創作中,為《楊家嶺的春天》舞台美術增添了新的亮點。黃洋老師表示:「在創作《楊家嶺之春》前,我們為這些經典版畫都做過非常詳細的分析,這些版畫蘊含著美術家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與自我的提煉。同時,我們也深入楊家嶺當地進行瞭解,在走訪過程中,我們始終在問自己:楊家嶺的春天在哪兒?在採風與思考之後,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楊家嶺之春》:用飽滿激烈的畫面、抽像的語言來反映萬物複生、生機盎然、拔節生長的狀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副教授於婉瑩所創作的布面油畫《人民的延安》在現場迎來了首次亮相。《人民的延安》主要以《楊家嶺的春天》第二篇章「破曉」為創意靈感,於婉瑩表示:「我的這張作品叫做《人民的延安》,正是想要強調‘為人民’的文藝精神。」

《楊家嶺的春天》以文藝青年的思想覺醒為線索,記錄這群青年在生活、勞動與戰鬥中完成「為人民而作」的精神世界轉變時刻。該劇由國家大劇院BDA青年舞團、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創意學院和中國古典舞系共同創排,集結了總導演張曉梅、張雲峰,編劇許銳,作曲程遠、謝鵬,視覺總監任冬生等一線主創藝術家。從2022年《楊家嶺的春天》作為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開幕演出首演至今,該劇已完成了七輪演出。經過藝術家多輪打磨提升過後的《楊家嶺的春天》,在本輪演出中,新出場的人物設計、笑淚交織的情節安排值得關注。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