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西湖治理:廈門筼簹湖治理模式的一次島外複製

新京報訊(記者張建林)3月25日,自然資源部在廈門召開「學習運用‘廈門實踐’經驗 推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現場交流會」。記者從會上獲悉,1988年,廈門筼簹湖綜合治理20字方針開啟了「廈門實踐」的起步探索階段。此後,筼簹湖治理模式也在福州市西湖治理中實現了首次島外複製。

福州西湖位於福州市區西北,鼓樓區中心位置,始建於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福州歷史最悠久的公園,也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享有「福建園林明珠」的美譽。

福州西湖公園湖面上停靠的遊船。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福州西湖公園湖面上停靠的遊船。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這是福建人最喜歡來的一個公園。」3月24日上午,家住西湖公園南門附近的市民陳先生告訴記者,只要空閑了,自己就來園里走走,風景好,心情也放鬆不少。

南桑治詩人辛棄疾曾描述了雨中遊覽福州西湖的場景:「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但在3月底的春天,市民或遊客要繞過粗壯古老的榕樹,找到橋邊棧道的廊亭,休憩片刻。在擊楫碑下,老年人圍在一起,玩牌取樂。站在曲橋上,放眼望去,停靠在岸邊的遊船隨水浪搖動。不遠處,駐足的來客欣賞著一支老年合唱團哼唱的特色地方戲。

市民在擊楫碑附近玩牌取樂。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市民在擊楫碑附近玩牌取樂。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早在1914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辟西湖為公園,當時面積僅3.62公頃。新中國成立後,西湖公園幾經擴大,聚集了福州古典園林造園風格,利用自然山水形勝,並以鄉土樹種配置為主,講究詩情畫意。

目前公園由西湖公園、左海公園兩個園區組成,園區總面積77.21公頃。其中西湖公園為典型古典園林「一池三山」佈局,由開化嶼、謝坪嶼、窯角嶼組成,通過柳堤、飛虹橋、玉帶橋、步雲橋連接,融合大夢山成就山水一色。

不過,美麗的福州西湖有過一段涅槃之痛。20世紀80年代,隨著城鎮化、工業化步伐加快,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湖面被許多違建臨搭蠶食包圍,周邊的汙廢直排西湖。

20世紀90年代初,福州內河治理的序幕正式拉開,當地開始實施西湖清淤整治。此後,福州市突破「就湖治湖」,將西湖治理融入城市更新、歷史文化保護、景觀風貌建設中,先後出台《西湖公園總體規劃》《西湖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

福州市西湖公園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公園以「佈局整合、路網修補、建築群整理」為原則,對西湖公園、左海公園及環西湖左海步行道進行環境提升。

2017年,西湖公園啟動生態環境修復提升項目,對西湖公園內孤山宛在、荷亭晚唱、仙橋柳色等19處景點進行提升,提升公園環境品質。同時,對夜景燈光進行改造提升,形成「水墨西湖」的意境。

福州西湖美景。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福州西湖美景。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一年後,結合水系整治,西湖-左海西岸生態環境提升工程啟動,對左海西岸別墅區進行整治,建設西堤春曉景點,通過五座相接的古韻廊亭,形成天然的觀光長廊。

「福州市全面開展西湖及周邊汙染源整治,完成2438米環西湖兩側截汙渠排查、清疏、檢測、修復,並實施西湖全面清淤,加強生態補水和聯排聯調。」福州市聯排聯調中心高級工程師胡銘說。

據他介紹,針對汙染源未根治、雨汙分流不徹底、渾濁洪水入湖影響感官等問題,研究製定了西湖水質提升措施。同時,運用監測系統感知、控制閘泵設備等措施,對西湖進行精準調控。

「通過優化聯動調度,加速水體流動,我們每週對西湖進行2-3次水體置換,並將景觀水位控制在5.5米,全面提升水質、水位及感觀,有效提高市民水畔生活的體驗感和幸福感。」胡銘告訴記者,根據最新水質監測,西湖水體主要水質指標基本保持在地表水Ⅲ類水質。

編輯 張磊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