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宇文邕為何英年早逝?專家稱或因食用丹藥致砷中毒

1993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鹹陽陳馬村意外發現了一座北周高等級墓葬,出土文字材料顯示,墓主人為北周武帝宇文邕。2022年,在開展基本建設考古過程中,考古人員又在鹹陽北賀村發現了北周開國占士宇文覺墓。兩墓相距約7.8千米。

2024年3月28日,北周高等級墓葬考古研究新進展成果發佈會在陝西召開。與會專家表示,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北周開國占士宇文覺墓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為確認北周帝陵位置及其喪葬制度、生活習俗等,提供了重要線索和資料。

北周武帝宇文邕墓葬全景。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北周武帝宇文邕墓葬全景。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專家認為北周帝陵在鹹陽的洪瀆原

北周是中國歷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王朝之一,奠定了隋唐大一統的基礎。北朝後期,宇文泰憑藉家族和自身的影響力,成為關中鮮卑集團的主持者,建立西魏北周政權。北周定都長安,曆五帝,共二十四年。

1993年,搶救性發掘的鹹陽陳馬村北周墓出土墓誌、金璽等重要文物,表明其墓主為北周第三位占士——武帝宇文邕及其武德皇后阿史那氏,該墓即北周孝陵。2022年,配合基本建設過程中發現的鹹陽北賀村北周墓出土墓誌顯示,其墓主為北周開國占士宇文覺,該墓應為北周靜陵。

北周武帝墓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北周武帝墓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根據文獻記載,北周共有6座帝陵,分別是文帝成陵、孝閔帝靜陵、明帝昭陵、武帝孝陵、宣帝定陵和靜帝恭陵。除文帝成陵外,其餘5座帝陵的位置文獻並無記載。

考古專家表示,孝陵和宇文儉墓等北周皇室成員墓葬在鹹陽洪瀆原發現之後,他們傾向於認為北周帝陵應位於洪瀆原上。

專家認為,孝閔帝靜陵以西,地勢逐漸變低,而且基本沒有北周重要墓葬的分佈,因此可以確定靜陵是北周帝陵分佈範圍的西岸邊界。武帝孝陵位於陳馬村,基本位於洪瀆原的東北緣。從西南靜陵到東北孝陵之間的區域是洪瀆原北周墓葬的集中分佈區,推測北周其餘3座帝陵亦應該沿洪瀆原的邊緣分佈。

陳馬村北周墓(孝陵)未發現封土、陵寢建築等設施。墓葬地下部分由斜坡墓道、5個天井、5個過洞、4個壁龕及甬道、土洞式單墓室組成,坐北向南,全長68.4米。其中,壁龕出土遺物包括陶俑、陶罐、模型明器、銅帶具、玉(石)璧、玉珮飾、玻璃珠、鐵片飾等。

北周武帝宇文邕墓葬出土的陶俑。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北周武帝宇文邕墓葬出土的陶俑。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北周武帝宇文邕墓葬出土的鐎鬥和瓷熏。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北周武帝宇文邕墓葬出土的鐎鬥和瓷熏。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墓室平面呈「凸」字形。主室地面除東壁之下,大部鋪磚,東壁遺留的工具挖掘痕跡與其他三面有所差異。考古專家斷定,室內東側未鋪磚區域為武德皇后下葬時擴出,皇后棺槨在東、武帝棺槨在西。

2022年,在配合西安鹹陽機場三期擴建項目供油工程機場油庫建設項目時,考古人員發掘了北賀村北周墓(靜陵)。在墓室西北部填土內清理出大量料珠、玉塊殘塊,東北部出土鎏金銅劍首,推測原有佩劍、玉組佩隨葬。

宇文覺墓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宇文覺墓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此外,在墓室北部填土內有木屑、人骨,考古專家判斷葬具為木棺,橫置在北壁下。墓葬內出土隨葬器物以各類陶俑為主,墓誌置於墓室入口東側。

宇文覺墓出土的人面鎮墓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宇文覺墓出土的人面鎮墓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宇文覺墓出土的駱駝。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宇文覺墓出土的駱駝。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因與服用丹藥有關

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43年至578年)在位期間,大舉實行軍政改革,統一中國北方,促進民族融合,對後續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公元578年,年僅36歲的北周武帝突發惡疾、英年早逝,其死因一直備受關注。

對武帝遺骸樣本中33種微量元素進行分析後,團隊發現,其體內砷(As)、硼(B)、銻(Sb)的含量顯著高於同時期古代平民和貴族的平均水平。「人骨不同部位的代謝速率不同,由於樣本都采自武帝遺骨的股骨部位,說明這些元素是在長期飲食中累積在骨骼中的。」研究團隊介紹。

在北周武帝生活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服用道家丹藥是社會上層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以求滋補長生。所謂丹藥,其實是不同晶體形式的無機化合物,由多種礦物高溫燒製提煉而成,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使用歷史。《周禮·天官篇》和《抱樸子內篇》等道家典籍均顯示,不同丹藥的成分雖有所差別,但雄黃與礬石是其中代表成分。

據瞭解,雄黃為硫砷化物礦石,主要成分是As2S2,礬石是一種含鐵的硫砷化物,主要成分是FeAsS。黃色的雄黃、白色的礬石、紅色的硃砂、青色的曾青、黑色的慈石與道家五行原理的五色相對應,為當時著名丹藥五石散的主要原料。

研究人員提取古DNA。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分析顯示,北周武帝樣本與隋唐時期貴族郭嗣本的體內元素組成最為接近。根據文獻記載,郭嗣本有長期服食丹藥的生活習慣,甚至接受過占士的禦賜丹藥。武帝經歷了與郭嗣本相似的元素積累,其遺骨中砷(As)、硼(B)、銻(Sb)元素顯著偏高,可能是由於他服食了以雄黃(As)、礬石 (As)、硼砂(B)、輝銻礦石(Sb)為主要成分的丹藥。

據史料記載,公元575年至578年四年間,北周武帝數次發病,生病時「癘氣內蒸,身瘡外發(身體內部的病症不斷積累,在皮膚表面爆發出來」「身生癩瘡,惡疾而死(由於身體上長瘡,生重病而死)」,反映出其病痛以皮膚病為代表特徵。在研究團隊看來,這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現。

「慢性砷中毒後,病人皮膚上會出現瀰漫性或局限性的色素沉著和病變,並導致皮膚血管發生變化,四肢出現疼痛和紅腫。」研究團隊稱,在武帝的股骨上,他們發現了一塊黑色色素沉著區域,「可能是砷中毒後,局部皮膚病變引起的骨髓壞死所導致的。」

在本次研究中,團隊還以顱骨CT掃瞄技術對宇文邕進行了初步面貌複原。通過分析控制頭髮、皮膚和瞳孔色素相關的基因位點,認為「武帝宇文邕是黑色頭髮、黃色皮膚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東北亞、東亞人長相」。

左為宇文邕面貌複原圖,右為唐代閻立本繪製的《曆代帝王圖》中宇文邕形象。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左為宇文邕面貌複原圖,右為唐代閻立本繪製的《曆代帝王圖》中宇文邕形象。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武德皇后入北周後享受更好的飲食

武德皇后阿史那氏為突厥木杆可汗俟斤之女,北周武帝於天和二年(567年)將其迎娶至長安。

本次研究綜合運用生物考古和歷史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對公元6世紀都城長安身份明確、有史料記載的8例核心貴族階層人類骨骼、9例關中地區平民人類骨骼和3例家養動物骨骼進行了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

考古專家表示,結果反映出居住在長安的占士、皇后和其他佔據社會高層的貴族群體以及平民階層的飲食情況,揭示了公元6世紀長安地區人們飲食、社會地位和身份之間關係的複雜性。

將以上數據與已發表的中國北方及其周邊地區公元前550至公元1200年左右的人骨膠原碳、氮同位素數據進行對比數析,專家發現,本研究中討論的大多數貴族的飲食習慣與蒙古高原遊牧人群的飲食習慣趨於一致,而平民飲食則傾向於與華北平原等農耕區的人口趨於一致。

據介紹,對北周武帝和阿史那皇后遺骸的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生於蒙古草原的阿史那皇后,在定居北周都城長安後,享受了與其故鄉一樣甚至相對更好的以畜牧產品為主的飲食。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