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田里的「潑天富貴」 垛田水鄉從1萬元門票錢到每年百億元收入

小船悠悠蕩蕩地漂在水邊,65歲的沈有鳳拿著拖把,把船艙裡外清理得干乾淨淨,油菜花開了,又到了當「船娘」的時候,一艘乾淨整潔的小船,關繫著她未來一個多月的收入。

3月25日,江蘇興化,水上垛田的油菜花漸漸開放,一年一度的油菜花旅遊季正式開啟,數以萬計的遊客乘著小船,穿過密佈的水網走進花田,在金黃的花海中徜徉。江南水鄉的旅遊季,也隨著油菜花的綻放而開始。

借助油菜花旅遊,結合當地眾多的傳統文化和農業特產,這個小小的縣級市,打造了連通全域、貫穿四季的農文旅產業,年營業收入逾百億元,像沈友鳳這樣的農文旅從業人員,達到6萬人。

江蘇興化,春日的垛田上,油菜花盛放。資料圖片/周社根 攝江蘇興化,春日的垛田上,油菜花盛放。資料圖片/周社根 攝

油菜花開,「船娘」開啟擺渡的忙碌季  

當隱隱約約的花香飄蕩在田野中,綠色的油菜田里出現星星點點的明黃色時,沈友鳳就知道,一年一度的擺渡生活就要開始了。

沈友鳳是一名「船娘」,每年的油菜花季,她都會駕起小船,在村外的湖蕩中,接送往來的遊客。

江蘇興化是垛田的典型區域,興化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興化有1萬多條河流,縱橫交錯,形成了密佈的水網。

水上的垛田沒有路,想要走進花田中打卡拍照,只能乘船。遊客可以選擇機動的遊船,也可以選擇人力划槳的小船,坐在船上,河面上的風裡帶著花香,船槳的破水聲連綿不斷,這種獨特的體驗,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

「船娘」們大多戴著紅色的頭巾,穿著長衣長褲,戴著手套護袖,把自己包得嚴嚴實實,這可以抵抗頭頂的烈日和河面上的冷風。花季會持續1個月到40天左右,戴著紅頭巾的「船娘」們,每天都會在碧水黃花中穿梭,駛過一條條河流,路過一塊塊花田,一直到油菜花凋零,遊客們散去。那時候,她們會把木船封存起來,重新駕起電動小船,船上帶著鐮刀,去收穫成熟的油菜,種下下一季的莊稼。

「船娘」沈友鳳正在清洗小船。周社根 攝「船娘」沈友鳳正在清洗小船。周社根 攝

對垛田生活了一輩子的村民們來說,駕船是他們生存的本領,翻地、播種、收穫,都要靠一條小船。只是,這種靠人力的船,他們其實很久不用了,只有在旅遊季中,才會撿起小時候練就的本領,重新操起船槳。

在東旺村,像沈友鳳這樣的船娘有100位,如果有人退出,就會有人補上,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如果沒有這場花海盛世,她們的春天,大部分在操持家務、照顧孫子和下田勞動中度過。油菜花旅遊給她們帶來了新的收入,每天沿著固定的路線,沈友鳳可以劃四五趟,每天固定收入80元,拉一個遊客還有額外2元收入。小船可以坐8個人,一天下來,約有150元左右的進賬。

「船娘」只是村民們新的職業之一,隨著遊客的增多,村里還出現了許多新的產業,從農家樂到小飯店,從駕船的「船娘」到受僱於景區的「職業農民」,每一種都會為他們帶來超出種地的收入。

一座縣城,「奇觀」造就百億文旅產業

在過去,油菜並不是垛田上的主要作物,油菜產量不高,很難獲得高收益,人們更多在房前屋後或者小塊的垛田上種植,夠一家人吃油即可。

偶然的機會中,垛田上的油菜花被攝影家發現,碧水、藍天、鮮亮的黃色油菜花、水面上往來的小船……形成了春日的「限定」美景。垛田油菜花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瞭解,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目光。

垛田上的油菜花美景。周社根 攝垛田上的油菜花美景。周社根 攝

對從小生活在垛田中的人們來說,好像忽然之間,垛田被油菜花打開了全新的世界,從水上農田到城鄉全域,從春日到冬季,春天的菜花、夏天的荷塘、秋天的菊花和螃蟹、冬日的候鳥和蘆花,還有大米、菜油、蓮藕、水產,乃至本地特色的美食和傳統,都能成為旅遊的資源。農業、文化、旅遊融合一體,建成一個龐大的農文旅產業。2022年,興化這個縣級市中,文旅行業從業人員達6萬餘人,超過全部112萬多人口的5%,文旅產業年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

沈友鳳所在的東旺村,是垛田油菜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也是興化垛田最典型的區域。在這裏,日漸增多的觀花熱潮,漸漸引起了當地的重視,怎樣才能讓越來越多的遊客,給村民們帶來真正的收益?

2009年,一場「簡陋」的菜花節開啟,人們在水邊搭了一個棚子,擺一張桌子賣票,載人的小船也只有一艘。那一年,東旺村賣出去1萬元的門票,一個不算多但也不算少的數字,卻是開啟鄉村新產業的起點。

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春天,這裏都會舉行菜花節。菜花節的名字幾經變遷,規模越來越大,遊客也越來越多,原本安靜的村莊和農田,變得越來越熱鬧。當地在垛田中建設景區,東旺村和村里的4600多畝水上垛田,成為了景區的核心。

走進東旺村,幾乎每一棟房子都挨著河道,每家院子旁邊,都有一個小碼頭,或多或少地停著幾艘小船,儘管公路已經修到了每家的門前,村民們也都有汽車,但船依然不可或缺。不同的是,這些船除了下地和出行,還是遊客們穿行村莊、感受水鄉生活的「坐騎」,也是村民們獲得額外收入的工具。

「船娘」是垛田中特殊的風景,她們都是留守村里的女性,在村里生活了數十年,熟悉每一塊垛田,在划船載客的同時,有人還會唱家鄉的小調、講垛田的故事。「船娘」很辛苦,旺季的時候,每天早晨七點開始工作,一直劃到晚上,最多的時候要劃十多趟,少的時候也有四五趟,但這也是她們收入最多的時候。

返鄉支援,「菜花」讓年青人都回來了

早晨5點左右,61歲的蔣中富就和妻子起床了,頭一天晚上睡覺時,已經過12點了,夫妻倆總共睡了不到5個小時。

蔣中富在自家經營的農家樂里忙碌。周社根 攝蔣中富在自家經營的農家樂里忙碌。周社根 攝

蔣中富經營著一家農家樂,三層的小樓,一樓是餐廳,二樓、三樓有8間客房,從3月份開始,就陸陸續續有客人來住,到3月底,每天差不多能訂出去一多半。到了4月,想住在他家就不太容易了,每天都是客滿,一直到油菜花季過去。

在東旺村,蔣中富開農家樂很早,快有10年了,從平房到樓房,他經歷了這個村莊的蝶變。早期時候,農家樂不多,一個油菜花季,他可以賺20萬左右。慢慢地,開農家樂的人越來越多,就在蔣中富家所在的那一小片區域中,就有30多家農家樂。伴隨著經營者的增多,住宿的收益下降,蔣中富也開始擴大經營範圍,為遊客提供餐飲,他在自家院子裡搭了一個棚子,擺開灶台,每天收購村里的時令蔬菜,做一些本地的特色美食。

餐廳為蔣中富帶來更多的收入,但也讓他變得更忙了,旺季的時候,在市區工作的兒媳婦也會回家幫忙。

每年油菜花開的時候,東旺村在外打拚的年青人會踏上回家的路,和眾多的遊客一起,在村里度過春天最美的時節。而興旺的旅遊產業,也為村莊帶來新的生機。

2023年,油菜花節為期40天,僅進入東旺村所在景區的遊客,就達到36.5萬人。而進入興化市全市的遊客達到60萬人,旅遊收入超過3000萬元。

煙雨朦朧中的水上垛田。周社根 攝煙雨朦朧中的水上垛田。周社根 攝

對於開民宿的農家,民宿帶來的收入在5萬-20萬元之間,這些收入,絕大部分來自油菜花開的季節。

全域旅遊,「火熱」的不只是油菜花

隨著油菜花旅遊的火熱,許多新的變化也在不斷髮生。

距離東旺村不遠的東羅村,有3600多畝地,但並不以油菜花知名,而是種植了2000多畝陽光玫瑰葡萄。儘管如今的陽光玫瑰,已經不再是當初的天價葡萄,但收益依然比普通葡萄更高。

在東羅村,以前並沒有進出的公路,村民出行全靠行船,這也是垛田中許多村莊共同的特。東羅村村支書魏振介紹,過去,村里結婚,都是用船接新娘子,村民進城,要劃兩個多小時的船。隨著油菜花經濟的發展,興化各個村莊之間的公路逐漸修通,如今從東羅村到興化市區,開車只要20分鐘。「小時候覺得時間很慢,現在幹什麼都快了。」羅振說。

東羅村村支書魏振走過村里打造的文化小巷。周社根 攝東羅村村支書魏振走過村里打造的文化小巷。周社根 攝

時間流逝的速度快了,村莊的發展也更快了。如今,東羅村的葡萄不再用船運輸,沿著公路,可以直接運往任何地方。村里打造了許多民宿和商業項目,特色美食、文化廣場等,每年都有許多遊客前來。

當蔣中富的民宿迎來新一季的遊客時,在東羅村,羅中坤的民宿中,也快住滿了客人。羅中坤原本在外做生意,幾年前回到村里,開起了超市和農家樂,平時夫妻兩人經營,旺季則全家人上陣。

在這場油菜花帶來的鄉村變遷中,改變的不只是東旺村和東羅村,甚至也不只是鄉村。興化市文旅局負責人介紹,從2010年開始,當地開始探索春秋兩季觀賞經濟,此後又發展出覆蓋四季、貫通全域的文旅產業,同時還建設了眾多驛站、服務站、景觀台、休憩點、房車露營地、民宿、農家樂、品牌購物店等。十多年來,從一個小村莊開始,逐漸擴大到全鎮、全市的全域旅遊。

在新的旅遊項目不斷出現時,許多傳統的垛田文化也在漸漸復甦。40多年前,沈友鳳坐船嫁到東旺村,後來,這樣的場景漸漸消失,年青人用汽車接新娘子了。但在油菜花旅遊季中,水上婚禮變成了觀賞項目,以另外一種形式重現在穿過河道的小船上。

新京報首席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