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見證銲接工藝變遷

    80後王德偉(左)回學校指導學生技能。受訪者供圖    80後王德偉(左)回學校指導學生技能。受訪者供圖
    90後許詩語(右)回學校指導大二學生熊永聰實踐。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攝

    00後汪誌傑在練習手工焊技能。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攝    00後汪誌傑在練習手工焊技能。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攝

    1984年出生的王德偉懷揣著對技能的熱愛,立誌成為一名卓越的「手藝人」。這份對技能的執著與熱愛,支撐著他報考、學習、就業。

    即使已畢業多年,他還是經常抽空回到母校,指導學弟學妹銲接技能,鼓勵他們努力成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新時代工匠。

    2004年,高中畢業,他踏入了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大門,在學校的首屆銲接班里,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和練習技能。

    2007年畢業後,他進入了一家鍋爐製造企業,從學徒工開始逐漸成長為一名高級技師。在銲接過程中,他深知「運條」這一基本動作方法的重要性,因此他白天用紙筆模擬,晚上則用手指在身上模擬銲接軌跡,不斷磨練技藝。長時間的練習,讓他的雙手留下了銲接時鐵水燙傷的傷疤——傷疤見證了他的成長與付出。

    2009年,王德偉在蕪湖市第三屆焊工職業技能大賽中勇奪冠軍。2010年,在公司的一個出口項目中,他發現了焊縫合格率低的問題,於是通過理論分析與模擬實踐並舉的方法,找到了銲接缺陷產生的原因和解決辦法。經過實踐驗證,焊縫合格率由原先的85%提高到了99.8%,那時,王德偉每月已經能拿到6000多元。深知自己在銲接細分領域還缺乏理論支撐,2012年,他下決心辭職,並考取了安徽工程大學材料工程專業研究生。

    研究生階段,他接觸到了更多先進的銲接材料和技術,通過數十次實驗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2015年碩士畢業後,他取得了「蕪湖市首席技師」的稱號,並回到曾經的單位擔任銲接操作技能指導教師。

    因為熱愛,王德偉的銲接事業「繁花似錦」,他先後主持完成激光熔覆強化頂頭、耐高溫冷拔內模等10多項研發項目。他總說:「工匠精神的內涵是‘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要先自己和自己比。」

    學長王德偉的故事,許詩語在校時經常聽老師說起。

    25歲的許詩語在蕪湖一家頭部機器人裝備公司工作。2017年他考上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專升本班的時候,所學專業名稱為「銲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

    第一學年,第一次接觸手工焊條,同學們「有點害怕」,一打出電焊火星就往旁邊一跳,但許詩語非常勇敢,上手就練了起來。

    課下,他和同學偷偷拿來熱鋼板做各類實驗,也會針對課上遇到的夾渣、裂紋、氣孔等電焊缺陷進行反向驗證。

    當時,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自動化課程中引入了機械臂,許詩語學著將焊槍裝在機械臂上,通過示教器點位編程,達到銲接的軌跡。在觀察機器人機械臂機器軸變化的過程中,他深深被這個行業吸引。

    專科階段,他曾用一上午的時間將密封容器工件所有焊縫編程完畢,也操作過實驗室所有的機器人。有了基礎,在江蘇省崑山市一家進口銲接機器人公司實習時,他僅用兩週就上手了機械調試工作。

    本科階段,他深入瞭解不鏽鋼、鈦合金、銅合金等特種金屬的銲接,他還想繼續鑽研,讓自己所學手藝能應用於更廣闊的機器人場景。

    就業之後,在企業擔任技術支持工程師的日子裡,許詩語忙著工藝打樣支持、現場技術支持、機器人功能培訓等工作,明顯感覺專業知識儲備迅速提升。「技術更迭得太快了。我為學弟學妹感到高興,他們已跨入智能銲接的時代,學習更多新鮮的課程。」

    許詩語在回校和學弟學妹交流時,曾感慨:「技術在變,但主導一定是懂銲接技術和經驗的人,最終需要技能人才來牽引功能的實現和產品的開發。」

    19歲的汪誌傑就將這句話記在心裡。他在中職學校時就熱愛銲接,去年通過高考分類招生進入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入學時,專業已更名為「智能銲接技術」。

    剛入學4個月,他就吵著要報名省級的智能銲接技術技能大賽,在校內,這項比賽一般對大二學生開放報名。原來,他在中職學校曾參加過全國性的技能賽事,但因操作失誤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

    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後,汪誌傑不再一個人悶頭琢磨技術,而是向老師請教、解決問題。他學會用操作面板進行編程,一待就是大半天,根據不同工件的銲接工藝,修改參數,匹配電流電壓數值,指揮機器人串點成線,焊出漂亮的圓弧軌跡。他還突破了橫焊、氧焊、立焊等手工工藝。

    最近,他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智能銲接技術賽項集訓。每天下午6點下台後,他到實訓基地練習到晚上10點。4個小時的訓練也會讓他感到疲憊,但他覺得,「睡一覺休息一下就好了,練技術,再辛苦也值得」。

    最近,汪誌傑得知,王德偉和許詩語兩位學長的弟弟也進入了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學習銲接技能。他也給自己立下了階段性奮鬥目標——提高理論知識技能水平,未來學有所成後,投身創新創業事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4月0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