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立遺囑:我把房產留給父母

今年清明節,林江月立了一份遺囑。30歲的她,決定把房產留給父母。

嫣然沒有想過,自己會在27歲時被推進手術室。手術相關通知書一一簽過後,一個念頭一閃而過,「我是不是應該立一份遺囑?」

與死神擦肩,嫣然康復後認真研究起立遺囑,「雖然資產不多,但是更希望它能夠按照我的意願分配。」唯一不同的是,她將自己的知乎帳號、B站帳號等虛擬財產留給了父母和朋友。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會先來,年青人選擇早做打算。

「以前遇見年青人還算比較稀奇的,現在已經不意外了,數量有了明顯提升。」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走訪遺囑機構時,接待人員張女士介紹,進入三四月高峰期,自己所在的分支機構每週都有五六個年青人來立遺囑。

受年青人青睞,遺囑市場商機湧動。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探訪4家遺囑機構瞭解到,價格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而高端定製化服務正試圖打動更多年青人。

立遺囑,年輕化

直面死亡提前規劃身後事,或許可以避免一些遺憾。

劉千從業五年時間里,最年輕的客戶是一個16歲的男生,他作為自媒體博主,當時已經有收入,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安排自己的財產。

「現在立遺囑人群的年齡範圍越來越廣泛,年青人的出現迅速拉低了立遺囑人群的平均年齡」。中華遺囑庫資深諮詢專家劉千向貝殼財經記者介紹,一部分年青人對於自己的專利、等級特別高、耗時特別久的遊戲帳號都比較看重,希望自己的虛擬財產能得到傳承,就會選擇來立遺囑。

中華遺囑庫白皮書提供的數據顯示,留下微信遺囑的人群中,大多數是年青人,年齡集中在20歲至29歲,佔比35.04%。其次是20歲以下的人群,佔比26.06%,其中不少是在讀學生。微信遺囑頗受年青人青睞,也說明年青人對遺囑並不抗拒、反感,反而願意接受。

20歲至30歲立遺囑的群體中女性較多。「女性立遺囑,我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獨立意識的覺醒,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分配財產。」劉千說。

張女士記憶中,自己前段時間接待了一個20歲左右的年青人,他設定了9個繼承人,除了父母和弟弟外,還有6個朋友。

「我接觸下來,立遺囑的年青人確實和老一輩人不一樣,一部分年青人很新潮,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比較少,遺產給朋友、慈善組織的都有。另一部分年青人是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更容易去辨別什麼是真的愛,也傾向於給自己信任、依賴的人保障」。

近期,中華遺囑庫2023年白皮書發佈,從最近七年的數據變化情況來看,年齡段越低,增長態勢越快。

截圖自中華遺囑庫白皮書(2023年度)。截圖自中華遺囑庫白皮書(2023年度)。

數據顯示,2017年在中華遺囑庫進行遺囑諮詢的中青年人數量為931人,而到了2023年,諮詢量已達到17101人,上漲了17.3倍。2017年在中華遺囑庫進行遺囑保管的中青年人數量為279人,2023年,這一數字達到了7124人,7年漲了24.5倍。

公證處公示的收費明細。

機構可高端定製,2萬元「一條龍」服務

年青人加速湧入,遺囑市場的商機逐漸被看到。

貝殼財經記者諮詢瞭解到,為遺產辦理遺囑,有免費的辦法,也有400元的性價比之選,更有開價1.2萬元以及2萬元的高端服務。

近日,貝殼財經記者走訪北京東城區一公證處看到,上午8點半,公證處等候區已坐滿了人,並開始取號排隊。公證處工作人員向貝殼財經記者介紹,目前被法律承認的遺囑共分為7種,最廣泛使用的是自書遺囑、代書遺囑、影片遺囑,後兩者均需兩名見證人在場。

這家公證處可以提供代書遺囑和影片遺囑結合的方式,提供兩位見證人,收費620元。據介紹,預約立遺囑的人很多,檔期已經排到今年5月。

排隊立遺囑並不新鮮。貝殼財經在東城區另一家公證處瞭解到,近日檔期均已早早被搶,最早日期同樣要到今年5月。這家公證處提供兩位見證人,收費400元。

採訪中,上述兩家公證處的工作人員均建議貝殼財經記者不必專門到公證處付費立遺囑,可以自己回家寫一份。「自書遺囑的意思就是完全自己書寫一份遺囑,這在法律上是被認可的,如果立遺囑的人比較年輕,家裡也沒有糾紛,沒必要花這個錢。」公證處的工作人員介紹之餘,還為記者提供了一份遺囑參考格式。

公證處提供的遺囑參考格式

收費幾百元的公證處,只是提供遺囑服務的選擇之一。

如今,市場上不少機構將目光投向了遺囑的高端以及定製化服務,收費也水漲船高。

12525元,一家遺囑辦理機構為記者定製了一份房產遺囑。

當天負責接待的張女士介紹,50週歲至59週歲的人群如果想立遺囑,這個機構對於遺囑中房產的定價是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即價值1000萬元的房產收費3萬元至5萬元。

張女士口中,辦理遺囑兩個步驟便可輕鬆搞掂。「第一次先諮詢,第二次正式辦理,老年人在這些環節中溝通更為謹慎,辦理流程基本為1小時左右。但年青人的溝通往往更流暢。」張女士稱,此前接待一位年青人辦理遺囑,全程只花了17分鐘。

考慮到人工成本低等原因,這家機構給予了年青人一定的優惠折扣。「年青人來立遺囑,最低可以打三折,1000萬的房產收費1萬元左右,具體要按照年齡是否超過30歲、房產在當時價值是多少來判斷」。

29歲的小劉到訪,讓張女士至今難忘。張女士以此為案例講述,小劉是家裡的獨生女,父母離婚後將財產都放在了自己名下,小劉準備在自己離去後將這些財產捐給一家慈善組織。名下價值2000萬元左右的資產,辦理手續費為2萬至3萬元。

這家辦理遺囑的機構擁有自己的核價部,會根據房產證所在小區的平均單價計算價格。這種計算方式下,機構最後核算出的價格和實際成交價、產權人主張的房產價值並不會完全一致。

為虛擬財產立遺囑已成一大趨勢,在這家機構中,虛擬財產中的賬戶和銀行卡一樣,都是按個收費。「我們不管你的銀行卡里有10萬元還是10元,不管B站賬戶有多少粉絲,都是按個收費,因為如果按照價值收費,這個價值的波動性太大了」。

張女士介紹,B站賬戶、支付寶、微信等賬戶的收費標準是第一個6000元,第二個、第三個可以給予折扣,大概是兩三千元左右。

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這家機構收費之所以昂貴,在於提供了附加服務:立遺囑的人可以寫一封信交由機構保管,屆時和遺囑一起交給親人;如果立遺囑的人不希望他人知道,機構還會做好保密工作,並幫助客戶保管遺囑,每年致電或發短信詢問狀態是否有更新。

貝殼財經記者走訪中,第二家遺囑辦理機構提供房產遺囑報價達到20000元。

接待人員李女士介紹,她所在的機構並不會按房產價值來估算和報價,無論房屋價值多少,都是按次付費。

這家遺囑設立機構有三種收費標準,價格最低的是自書遺囑,機構提供模版,用戶按照這個模版手抄一遍,避免法律風險,收費2000元/次。其次,是用戶自己找兩位見證人,到機構中拍影片立遺囑,收費5000元/次。

相比之下,機構提供兩名律師作為見證人,蓋上律師事務所的章,收費也隨之漲到2萬元/次。其中服務包括由律師起草遺囑、錄音錄像、刻錄光盤、律所留檔等。

公證處提供的遺囑類型。

遺囑服務井噴,能避免繼承糾紛嗎?

隨著快速老齡化以及法治觀念的普及,遺囑服務項目逐漸走向台前。

根據觀研報告網的報告,我國遺囑服務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截至2021年市場規模達到2.37億元。目前,國內涉及遺囑業務的機構通常分為三類。包括以法律職業專業人員群體提供服務的專業性機構,如公證處、律師事務所以及法律服務所等為代表的法律服務機構、家族信託公司;與公證處合作、具有法律效力、擁有遺囑服務的互聯網類公司,以及以遺囑登記或諮詢服務為主要業務的營利或非營利性組織。

於商人而言,有人的地方便會有生意,死亡亦是。於律師而言,有人的地方便會有糾紛,亡靈也未能避免。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在諮詢遺囑事宜時,工作人員往往會提及,「我們不僅可以幫助您利用遺囑工具實現財產按照意願分配,而且可以避免糾紛和損失。」

不過,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遺囑的有效性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根據全國法院司法統計公報,2020年至2022年,繼承糾紛案件數量依次為119333件、127128件、99604件。繼承糾紛案件數量呈現高位運行的特點。

據北京一中院2022年6月通報的數據,自《民法典》實施以來,該院審結家事案件1022件,其中繼承糾紛佔比29%,分家析產、贍養、被繼承人債務清償、執行異議之訴等其他類糾紛佔比25%。

中華遺囑庫家辦部聯合創始人張大龍律師告訴貝殼財經記者,財產繼承過程中,繼承方式主要是法定繼承、遺囑繼承,需要明確的關鍵問題包括財產明細、繼承人範圍、被繼承人意願等。這些關鍵環節任何一個地方出了問題,都可能會引起糾紛。常見的案件原告往往是繼承人,被告是其他繼承人,雙方就糾紛點各自舉證,最終判決結果導致的財產分配,會出現與立遺囑人意願不一致的情況。

劉千對貝殼財經記者舉例稱,一教授通過自書遺囑的方式,確定了自己的財產繼承人,這個繼承人不是他的法定繼承人。過世後,他的遺囑繼承人想要按照遺囑繼承財產,但是法定繼承人不認可這份遺囑。雙方對簿公堂後,法定繼承人表示,教授在寫遺囑的時候被診斷為雙向情感障礙,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最終,法院判決遺囑無效,教授的財產由其法定繼承人繼承。

對於現在年青人越來越關注的虛擬財產繼承問題,張大龍律師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目前,可以被納入遺囑範圍的虛擬財產主要包括社交媒體帳號、網絡遊戲帳號、網遊裝備、虛擬貨幣等具有經濟價值和個人意義的網絡資產。至於B站帳號、抖音帳號等,如果它們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或個人情感價值,理論上也可以被納入遺囑範圍。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平台對於帳號繼承的規定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製定遺囑時需要瞭解並遵守相關規定。

張大龍律師認為,隨著人們財富的增加及法治觀念的提升,遺囑市場呈現出積極的發展前景,其增長形勢有望維持,廣大民眾對於遺囑訂立與管理的需求將持續增強。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遺囑服務機構應把握機遇,針對財產形態的多元化,提供更加細緻、專業的個性化服務。

同時,這一行業亦需直面挑戰,如法律法規體系的不完備以及技術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性。為此,遺囑服務機構應持續創新,不斷優化服務內容,以適應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確保為民眾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的遺囑服務。」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林子 閻俠 李雲琦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