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之旅上的馬英九:多年前講述家族淵源,其父也曾赴陝祭祖

來源:南方都市報

在結束廣東的行程後,馬英九一行來到陝西,並於4月4日上午在陝西省黃陵縣參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活動。今年祭文中特別提到,「寶島心繫根祖,兩岸一統歷史必然」。

致辭時,馬英九因過度激動忍不住兩度哽咽。一同參加公祭活動的台灣媒體人黃智賢告訴南都、N影片記者,「很激動、很感動,這是中國人的驕傲,我們這一代人要把台灣帶回家!」

馬英九一行預計在陝西停留4天。南都、N影片記者梳理髮現,馬英九與陝西有著頗多聯繫。他曾表示,追根溯源「自己是陝西扶風人」。多年前,他到過台北歷史博物館參觀兵馬俑文化特展,瞻仰來自陝西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台北的一家陝西餐館老闆娘告訴南都記者,馬英九曾多次前去聚餐,必點招牌菜,並在牆上留下籤名。

4月4日,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等人在黃帝陵軒轅殿內向軒轅黃帝像行鞠躬禮。新華社發

祭拜黃帝陵

「希望來自台灣的年青人,要更加牢記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

4月4日,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舉行。馬英九率台灣青年參加公祭活動,在當天致辭時,他因過度激動忍不住兩度哽咽。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自漢代起,中華民族就開始祭祀黃帝的活動。上世紀80年代以來,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成為連接海內外中華兒女的重要情感橋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祭文中,特別提及「寶島心繫根祖,兩岸一統歷史必然」。

對於祭拜黃帝陵,馬英九一直以來都極為重視,因此本次公祭活動這也是馬英九參訪大陸行程的「重頭戲」之一。

公祭典禮上,參祭人員全體肅立。擊鼓鳴鍾後,《黃帝頌》響徹全場。隨後,馬英九等人敬獻花籃,並向軒轅黃帝像行三鞠躬禮。

祭典結束後,馬英九參觀黃帝手植柏樹提及,「黃帝軒轅氏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我過去在台灣曾經六度遙祭黃陵,今天能夠帶著我們台灣的年青人到陝西來親自祭黃陵,我個人感覺到意義重大」。

馬英九參加完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後接受採訪。

一同參與此次公祭活動的台灣媒體人黃智賢,在典禮結束後告訴南都記者,「整個典禮很激動、很感動,因為我覺得這是中國人的驕傲,就像我在2019年海峽論壇上所說的,我們這一代人要把台灣帶回家!」

南都記者還在公祭活動上看到了新黨前主席鬱慕明的身影。據瞭解,鬱慕明從2010年第一次到黃帝陵祭祖以來,已持續多次參加黃帝陵祭祖儀式,這次是他第十次參加公祭典禮。

鬱慕明曾表示,「兩岸關係要推動,黃帝陵祭祖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兩岸交流活動的範例,我參加祭祖是對兩岸交流的一份貢獻。」

他認為,之所以要兩岸共祭,也是希望年青人對共同的先祖有更深厚的瞭解。「紀念,不僅僅是單純的祭祀,而是希望年青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將祖先傳承下來的中華文化和民族意識,不斷髮揚光大,從點滴做起。」

「每次公祭典禮的最後,一條象徵黃帝精神的巨龍都會在軒轅殿前盤旋翻飛後,騰空而去。大家抬頭仰望,並用手機、相機拍攝記錄,我想這個場景對於這些年青人而言印象會很深刻。」談及本次活動,鬱慕明表示,「明年就要輪到年輕一代來接班了,我這裏就先告一個段落。」

他曾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說道,「我已經算老一輩了,但是我們要告訴下一代,讓年青人更多地去瞭解歷史,去思考未來,這是作為年長者應盡到的一份責任,也是我們的使命。」

陝台情緣

縱然相隔近兩千公里,台灣與陝西之間的「情緣」穿越時空,聯繫頗深。

2000年12月15日至2001年5月10日,「兵馬俑——秦文化特展」赴台展出,轟動了整個台灣。台北、台中兩城市展覽期間共有165萬人參觀。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就曾帶領台北市百位工會幹部到台北歷史博物館參觀兵馬俑文化特展。

馬英九當年參觀台北兵馬俑文化特展。

台北的冬季常常下雨,許多民眾撐著雨傘站在雨地裡排長隊等候觀看展覽,隊伍從博物館門口一直延伸到大門外的人行道上,拐了好幾個彎。甚至展場內的說明板因為觀眾過多被磨損,更換了三次。

南都記者梳理髮現,在台灣,陝西文化印記亦隨處可見。

「勺勺客」是關中方言里對廚師的稱謂,因他們靠一把炒勺走南闖北而得名。位於台北市的「勺勺客」是台灣知名的陝西餐館,「雙紅泡饃」「炸奶豆腐」「羊肉湯」「虎皮會」等菜色充滿大漠風味,餐廳里牆上掛著帶有鮮明陝北特色的農民畫、百衲工藝和窗花,店內也不時播放如信天遊和秦腔等陝北民歌戲曲。

台北陝西飯館「勺勺客」舊址,馬英九曾在牆壁上籤名。

「勺勺客」的創始人李櫻瑛曾在西安旅居,因此學過如何烹飪陝西菜,回到台灣後她與姐姐李芳玲一同開了「勺勺客」餐館。因從小受到家庭美食文化氛圍影響,姐妹倆愛研究不同菜品的典故,且會主動向顧客介紹不同美食背後的故事。

「勺勺客」現在的老闆娘李芳玲告訴南都記者,馬英九在擔任台北市長期間曾多次和台大同學會、政客一同到店內聚餐,「一般招牌菜都會點」,並在牆上留下了簽名。

此外,法門寺作為陝西第二個文化符號,寺中合十舍利塔的修建,也與一位來自台灣的設計師有著緊密的聯繫。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始建於東漢末年,鼎盛於隋唐,一直是「皇家寺院」。1987年,在清理坍塌的塔基時,寺內沉睡地下千年的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及數千件唐皇室供佛絕代珍品驚現於世。

為更加安全、有效地保護和供奉佛指舍利,法門寺方面決定在寺內建設「合十舍利塔」。該塔由祖籍廣東的台灣設計大師李祖原策劃設計,他曾主持設計台灣中台禪寺及「台北101」等著名建築。該塔高148米,造型如同合十的雙手,中間鏤空部分是一座傳統形式的唐塔。

祖籍廣東的台灣建築設計師李祖原策劃設計的陝西法門寺合十舍利塔。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法門寺佛指舍利也曾被迎請至台灣,成為兩岸佛教界一大盛事。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也曾前往瞻仰,並表示佛指舍利來台是「善緣,是在向台灣民眾祝福」。

尋根之旅

黃智賢向南都記者表示,馬英九此次參訪大陸的行程,鎖定的一個核心價值就是和平,包括他多次提到要告慰中山先生,其實就是要繼承孫中山和辛亥革命先驅追求國家統一、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

黃智賢認為,「馬英九到大陸,終究不是壞事,他個人要補修‘大陸學分’,台灣各界更應該到大陸,親身體驗實況,而不是每天待在信息繭房裡。」

啟程前,馬英九曾在台北桃園機場發表簡單講話時指出,此行既是和平之旅,也是尋根之旅。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介紹馬英九此行時也表示,希望兩岸同胞共同傳承弘揚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是我們中國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去年4月1日,馬英九和他四個姐妹來到湖南湘潭縣祭祖,遇到當地群眾問候「歡迎回家」,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應:「湘潭伢子回來了!」

湖南湘潭市湘潭縣白石鎮馬家堰潭口村寺門前渡口,是馬英九祖父馬立安的老家,也是馬英九父親馬鶴淩的出生地。

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馬英九宣讀祭祖文和受訪時幾度哽咽,不時拭淚。「多年來的願望實現了!」馬英九動情地說,他沒見過祖父,但一直心心唸唸希望來祭祖。今天看到祖父的墓,內心非常感動。

2023年4月1日,在湖南省湘潭縣茶恩寺鎮雙陽村馬家祖墓,馬英九在獻酒。新華社發

去年湖南的祭祖之行後,今年馬英九又特地來陝西尋根。早在2003年,馬英九在台北接見西安新聞工作者協會台灣訪問團時,就曾笑稱,自己是「陝西人」。

訪問團一成員問:「你的籍貫寫的是湖南,怎麼會是陝西人呢?」馬英九回答:「我的籍貫是湖南,可我祖先的祖先在陝西扶風,漢代的伏波將軍馬援就是我的遠祖。明朝末年,扶風馬援的一支後裔輾轉到了湖南衡陽,我就是這一支的後人,所以追根溯源,我的確是陝西扶風人。」

2005年清明節時,馬英九的父親馬鶴淩就曾專程從台灣到陝西扶風祭祖,並留詩一首:「跨海尋根萬里行,楊淩祭祖正清明;亡人追遠還鄉日,欣見宗親樂太平」。

今年,馬英九參訪大陸的行程中出現了馬援祠及馬援墓兩個地方。公開資料顯示,馬援是扶風馬氏家族供奉的祖先,他是東漢開國功臣,西征南討,功勳卓越,被封為伏波將軍。他的「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也成為千古傳頌的豪言壯語。

「一座長安城,半部中國史。」馬英九在陝西參訪時說道,中華文化五千餘載,位處中原的陝西見證了中國曆朝的興衰。「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陝西保留了傳統的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中講究的慎終追遠,便是我來到陝西最重要的目的。」

出品:南都即時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何嘉慧

采寫:實習生 餘昕紅 南都記者 楊苓妍

編輯:何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