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典藏館正式掛牌,保存四萬餘古籍版本、千餘冊清末教科書

新京報訊(記者馮琪)史記(漢)司馬遷撰明嘉靖4年震澤王氏刻本、陶淵明文集(晉)陶潛撰清影毛氏汲古閣寫刻大字本、禦選唐桑治文醇(清)高宗弘曆選定清乾隆刻本朱墨藍黃四色套印本……4月12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古籍典藏館掛牌,正式投入運行,公眾得以觀摩一批珍貴古籍。

人民教育出版社古籍典藏館展出古籍。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人民教育出版社古籍典藏館展出古籍。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據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王日春介紹,人民教育出版社圖書館館藏65萬冊圖書,其中收藏有線裝古籍有3294種,40440冊,藏書內容十分豐富,經、史、子、集、叢各類具備。此外,還有數萬冊的清末民國教科書。經過圖書館前輩們的甄別和遴選,古籍中明清善本有71種,2376冊。

據介紹,目前館藏2376冊善本古籍、近4萬冊線裝書、1000餘冊清末教科書已全部移入典藏館。這些古籍、老舊教科書多則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少則也接近百年,都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科研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是珍貴的國家文物。

王日春介紹,人教社典藏館里,還可以看到有的古籍蓋有國立編譯館、出版總署圖書館、人教社圖書館三個機構的藏書章。

人教社典藏館展示的藏品。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人教社典藏館展示的藏品。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對於這批古籍的來源,人教社圖書館主任吳海介紹稱:「一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由原出版總署自國民政府南京國立編譯館接收並分配我社;二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社根據教材編研需求自行大量蒐集購置;三是少量個人的藏書捐贈,如原社領導戴伯韜就把自己收藏的數百冊古籍捐贈給圖書館了。」

人教社的圖書館成立於1953年,至今已有71年的歷史。由於空間條件的限制,古籍善本一直是和清末民國老教材、人教版及非人教版教材共同收藏在教材館。出於古籍保護安全等考慮,近20年來這批古籍一直處於封閉管理,基本不對員工個人開放閱覽。

2022年6月,為了給古籍創造更好的保護和利用條件,時任人教社圖書館主任的陳兵在請示社長黃強同意後,向社里提交了關於籌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圖書館特藏庫」申請報告。社務會討論後,同意撥付64萬元專款,在辦公樓六樓603室建設用於保存珍貴古籍和清末民國教科書的專門館舍。至2023年底,典藏館基本裝修完畢,定製了實木書櫃,重新鋪設了地板膠,購置了除濕加濕一體機、紅外監控設備,更利於古籍的長久保存。

知名古籍版本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翁連溪表示,人教社收藏的這批古籍在國內出版界是不多見的,多為木刻本、傳抄本和線裝書,保存狀態良好,版本較為珍貴,基本沒有刪節和缺卷,版本種類豐富,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

典藏館建起後如何管理和運維?吳海介紹稱,這個館未來有四大功能,一是收藏功能,將按照古籍保護的要求對這些藏品進行專門保護和收藏,為國護寶,一代代流傳下去;二是展示宣傳功能,這些典籍將成為人教社文化品牌的窗口,向國內外來賓展示人教社深厚的文化底蘊;三是研究功能,將為從事古籍整理研究、教科書研究的學者和機構搭建學術研究的平台和豐富的資源;四是創新功能,將為人教社古籍整理出版、文化創意等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選題資源。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