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朗丟作業」確係編造,網紅道歉!新黃色新聞氾濫很危險

來源:光明網

來源丨綜合自@平安西湖、央視網、澎湃新聞、上遊新聞等

4月12日晚,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區分局發佈警情通報:

近期,公安機關在工作中發現並接到網民舉報,有自媒體帳號在網絡發佈一則「在法國巴黎拾到小學生秦朗丟失的作業本」的影片,涉嫌傳播網絡謠言。公安機關依法開展調查。

經查,為吸粉引流,網民徐某某(女,29歲,網名「Thurman貓一杯」) 與同事薛某(男,30歲)共同策劃、編造「拾到小學生秦朗丟失的作業本」系列影片腳本,後網購寒假作業本,用手機自拍、製作相關影片,並散播至多個網絡平台,造成惡劣影響。

目前,公安機關已依法對徐某某、薛某及二人所在公司作出行政處罰。

當事網紅@Thurman貓一杯也發佈影片公開道歉,稱該事件完全是自己編造的,向大家道歉,並表示誠懇地接受公安機關的處罰。

該場鬧劇始於2月16日下午,在全網擁有4000萬粉絲的網紅短影片博主「Thurman貓一杯」,發佈了一段1分37秒的影片,稱她在巴黎街頭,一個法國人遞給她兩本寒假作業,稱是在「廁所」撿到的,請她幫忙「還給主人」。

「秦朗巴黎丟寒假作業」等話題迅速登上各平台熱搜,並持續發酵,幾度峰迴路轉:有自稱秦朗老師、秦朗舅舅的網民在評論區留言,「秦朗舅舅」甚至還開啟直播,吸引大量網民觀看。

2月19日,「秦朗舅舅」承認擺拍,其帳號被禁,影片下架。

同日晚,原創博主「Thurman貓一杯」再發影片稱,「寒假作業」事件迎來大結局,稱已聯繫上孩子媽媽。因無學生及家人作證且未透露學校名,該聲明並未讓網民信服,「擺拍」「蹭流量」等質疑聲仍在。

其實,事件本身並不複雜,只是在2個月後,確定該鬧劇真系網紅策劃編造後,回過神來的大眾難免有些「被戲弄」的五味雜陳的感覺,更有一些「誰在製造熱搜」的追問,以及我們應該關注怎樣的新聞的思考。

01誰在製造熱搜

流量為王的全民娛樂時代,任何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成為頭條,登上熱榜。那麼,到底是誰在炮製這類熱搜話題?

不難看出,最開始發帖的博主本身就是一名擁有千萬粉絲的「網紅」,慣於靠搞笑誇張的肢體語言和動作博出位吸引眼球。能成為「千萬網紅」,自然是掌握了所謂的流量密碼。

回到事件本身,「小學生弄丟寒假作業」本來就是互聯網老梗了,在快開學的節點極易挑動網民的敏感神經,在巴黎丟作業則更具戲劇性,再加上博主誇張的演繹,自然是集齊了上熱搜要素,事情走向也證明了這一點。

可在原博主發帖引發關注後,自認「舅舅」的這名網民卻將事件帶偏。如果說,一開始博主發帖猶如霧裡看花難辨真假,這名博流量的「舅舅」則是將那張流量遮羞布掀開來了給公眾看,讓事件發生了「質」的轉變。

其實,只要細品影片內容,就不難尋見其中的「爆款邏輯」。對於部分自媒體來說,真相從來都不重要,不管是原博主還是後來蹭流量的網民,其實都醉翁之意不在酒。

02

虛假流量是一種跑偏的「內卷」

如今,在強大的算法邏輯下,一些人奉行「萬般皆下品,唯有流量高」,有了關注度,就有了利益,但利令智昏的故事也不少發生。

無獨有偶,3月份「點讀機女孩」高君雨被曝患上罕見腦癌,父母在她的帳號上發佈了對抗病魔的過程,卻被網民發現是把去年夏天的影像偽裝成「現在進行時」。

兩件事都經歷了高度相似的過程——意外登上熱搜,遭到網民質疑,被央媒點名,當事人出來回應,熱度散去。

央媒對兩件事的評價中都有不約而同的說法——博流量不能無底線,不能挑戰公序良俗。這點明了兩件事的本質,雖然有「虛構」的成分在,但都沒有涉及金錢的詐騙詐捐或者割韭菜行為,只是為了「博流量」而做的內容運營。

但為博關注不惜編故事,這類虛假流量是一種跑偏的「內卷」,不僅會助推各類影片低俗化,還容易把整個網絡環境搞得烏煙瘴氣,甚至擾亂社會秩序。

這兩件事能被網民發現、被央媒點名,還有一重非常重要的推力——這次既不是平台也不是MCN——而是很多新聞媒體帳號的瘋狂轉發。這也是為何「新黃色新聞」會成為討論點。

03

警惕「新黃色新聞」

如今,在紛繁複雜的輿論場,如何才能撥開信息的迷霧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這或許是此次事件帶給我們最有益的思考與啟示。

所謂的「黃色新聞」,是指一種具有煽動性的、格調不高的新聞類型,通常不具備較大的社會價值,純粹是對大眾趣味的無底線迎合。如今,在短影片平台上,一些內容膚淺卻有煽動性、博人眼球的「新聞」,則被稱為「新黃色新聞」。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講師董晨宇將它們稱之為「狗屁新聞」,它們的特點是用放大鏡人為製造的,沒有公共價值卻佔據公共注意力的內容。

野蠻生長的互聯網讓人人都有了馬克風,這些自發的創作是對嚴肅內容的補充,成為了網絡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之所以「狗屁新聞」開始氾濫,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一些小型地方媒體會把融媒體帳號打包給外包公司運營。如果只報社會新聞,產出不夠,所以開始把目光轉移到各種網紅達人身上發生的事,甚至是媒體公司自編自導的事,讓這些虛構鬧劇成為了一部分新聞的「源頭活水」。

不可否認的是,短影片在不斷消解著新聞的意義與價值,新聞越來越短平快,也越來越娛樂化,海量的內容充斥著網絡,注意力被不斷「收割」,尋找意義卻猶如大海撈針,同時公眾還深陷知情權匱乏的處境之中。

那麼,我們到底該關注怎樣的新聞?又如何打破「你以為的不是你以為的」困局?對於公眾來說,那些搞笑獵奇的「新聞」並非沒有價值,抱著只圖一樂的心態看個熱鬧足矣,權當消遣但千萬別上頭。

網絡衝浪,冷靜圍觀才是正確姿勢,不被算法邏輯所豢養,才能守住自己的注意力,才能在大海里打撈起珍珠,才能被有價值的信息滋養。

而對於媒體來說,在繁蕪的輿論場中,選取真正具有公共價值的東西呈現,既是職責所在,更是一種固本正源。這或許是一種逆潮流,但只有對嚴肅新聞的追求成為輿論主流,才能少一些「秦朗巴黎丟作業」類事件佔領熱榜,才能讓更多有價值的新聞與讀者相向而行。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