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電影如何在海外傳播?專家建議張偉麗等體育人先走出去

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開幕論壇,嘉賓們暢聊體育電影。 新京報記者 孫海光 攝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開幕論壇,嘉賓們暢聊體育電影。 新京報記者 孫海光 攝

4月18日,以「光影二十載,傳承雙奧夢」為主題的第20屆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開幕。該電影周創辦於2005年,是北京籌備2008年奧運會發起的一項延續至今的國際體育影視交流展示活動。開幕論壇上,知名導演、編劇、電影投資人、世界冠軍等齊聚一堂,圍繞中國體育電影發展現狀、中國體育電影如何在海外傳播等話題展開探討。

在編劇、作家桑治方金看來,中國體育電影要想走出去,體育人要先走出去,「劉翔、姚明、張偉麗、張誌磊,他們身上都是中國故事,他們走出去了,體育電影才能應運而生。」

節點

體育電影要把握專業、藝術的平衡度

馬來西亞華語導演周青元在拍攝《了不起的老爸》前,曾拍過一部足球題材的電影。電影上映前一年多,周青元不時帶著出演影片的專業足球隊員去各個學校推廣,成立了多支足球隊,等到電影上映後,很多人都喜歡上了足球,「電影幫助了體育,體育幫助了電影。」

周青元認為,「電影+體育」是一個很好的趨勢,觀眾能更好地從電影中的體育元素找到正向情感。之後,周青元還拍攝了馬拉松題材電影《了不起的老爸》。如今,他正在籌拍一部釣魚題材影片《大魚遲早會來》。儘管拍了幾部體育電影,周青元仍表示體育電影的拍攝並不容易,尤其是還原比賽的難度很大,「純粹從體育專業方向去呈現電影,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如果把情感加進去,在專業技術上會找到更好的平衡感。」

保利影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挺偉表示,電影是大眾藝術,體育可以作為內核,也可以作為元素之一。這個過程中,細節的專業性和把控很重要,如今很多體育類作品都會請專業體育人士當顧問。「體育的表達太專業了,尤其是特寫,而電影要的就是特寫。」李挺偉表示,內核是否立得住、故事是否講得好,是一部體育電影能否成功的關鍵兩點。

編輯、作家桑治方金則表示,體育電影想要做到完全真實是不可能的,這是體育電影要面對的一個普遍問題。「電影需要戲劇性,體育需要真實感。」桑治方金以影片《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為例,如果大家想要完全真實再現當時的情形,不如看比賽錄像好了。

比賽無法百分之百還原,但體育電影還是要儘量貼近運動員真實的一面。花滑世界冠軍佟健表示,體育電影要有情、有感,才能呈現出運動員的真實狀態,「真正參與進去,才會有共情,文學劇本也才會有積澱。」參加過4屆冬奧會的佟健介紹,運動員時期每天的上冰時間只有3個小時,其他時間會跟家庭、隊友、朋友,甚至對手之間發生許多故事,「運動員也是有感情的,但很多國家隊是不會允許談戀愛的。」佟健說,最初跟龐清搭檔時,兩人總是吵來吵去,沒想到最後走到了一起。

昨天下午舉行的「體育電影‘燃’在哪裡」的分享論壇中,奧運冠軍王軍霞談到,專業運動員基本都是封閉、半封閉的訓練狀態,跟外界接觸不多,體育電影可以把運動員背後的故事呈現給大家,讓大家看到運動員真實的一面。

期待

佟健:希望通過體育電影打消一些偏見

過去幾年,中國電影市場體育類題材作品不少。周星馳導演的《少林足球》曾被時代雜誌評為全球25部最具影響力的體育電影之一。李挺偉介紹,《少林足球》是一部融合了喜劇、勵志的體育電影,在海外的傳播度遠比大家預想的大。

今年春節檔,《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的口碑、票房都不錯。周青元介紹,《熱辣滾燙》在馬來西亞賣得很好,這在之前是很少見的,「電影還沒上,關注度就很高了,得到很好的傳播,也為之後省去了很多宣傳的障礙。」

中國體育電影如何走出去,在海外更好地傳播,成為本次國際體育電影週一個重點話題。

桑治方金認為,可以看看海外電影是如何在中國傳播的。他以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為例,這是一部典型的體育電影,海外票房佔了總票房的95%。《摔跤吧!爸爸》劇組前幾年來北京時,曾跟國內一些導演、編劇座談。《摔跤吧!爸爸》編劇介紹,他們的出發點不是體育電影,也不是家庭倫理電影,最初就是單純想做一部讓人又哭又笑的電影,用體育的方式引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鳴。

《摔跤吧!爸爸》在影史上有著很重要的位置。不過,在桑治方金看來,另一部體育電影《絕殺慕尼黑》在電影完成度上要比《摔跤吧!爸爸》好很多,只是票房非常慘淡,「從片名上看,(《絕殺慕尼黑》)看不出體育題材,可以說在海外傳播是失敗的。」

桑治方金錶示,體育電影要解決兩個問題:電影能不能幫到體育、體育能不能幫到電影?在他看來,中國體育電影要走出去,第一步是體育人要先走出去,「劉翔、姚明、張偉麗、張誌磊,他們身上都是中國故事,他們走出去了,體育電影才能應運而生。」

佟健也表示,希望通過體育電影在國際上的傳播,打消外國人對中國運動員的偏見,「之前出國時總有人問我,你們雙人滑這麼厲害,是不是完不成任務就要經常挨打呀?」佟健希望通過體育電影的呈現和宣傳,讓大家知道中國運動員的真實狀態,也能讓外國人更好地瞭解中國文化。

新京報首席記者 孫海光

編輯 王春秋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