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對話「老友」,一場跨代際的「文化互哺」

    「老友青年」公益團隊組織「桑榆九九丨佩戴時間的人」主題活動,青年和老人一起深度探討「時間的增值或貶值」「生命的寬度與厚度」等話題。陳晨/攝

    「在這裏,青年不是傲慢的後生,是虛心求教敬重前輩的後輩;老友不是古板的老者,是跟隨新時代一同成長的‘老頑童’。」對於自己創辦的「老友青年」公益團隊,郭貞禕這樣評價。

    郭貞禕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在讀博士,創立「老友青年」公益團隊源自於她申博時做的一個研究項目。當時,她為向老年人收集問卷而開展了一些社區活動,意外發現老年人對各類活動頗感興趣,她由此引發設想,開始投身於「青老對話」的公益事業中。

    來自臨床醫學專業的郝科煜在大一時看到了「老友青年」公益團隊的招新公告,從此和這個團隊結下了不解之緣。「平時在家我跟爺爺奶奶交流比較多,這也是我選擇參加這個團隊的一個重要原因。」有趣的是,郝科煜在後續負責團隊招新面試時發現,一些同學跟他有同樣的想法,這些同學在家都跟老人交流比較多,或者他們從小由老人帶大。來自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張韓晶從小由外公外婆帶大,兒時與兩位老人最為親近,但她長大後,卻發現自己漸漸不知道該如何與老人溝通了,不自覺地與他們有所疏遠。她笑稱自己加入「老友青年」公益團隊有一些「私心」:「希望能夠去瞭解怎樣更好地跟老年人溝通交流。」

    從成立至今,「老友青年」公益團隊打造了一系列活動——室內讀書交流會、室外City Walk、社會實踐等。以活動為載體,青年人與老年人展開了一場場交流,兩代人的思想碰撞出了別樣的火花。在張韓晶看來,「老友青年」公益團隊不僅是青年幫助老年人的誌願服務;青年在與老年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老年人的人生經驗解決自身遇到的困惑。作為「老友青年」公益團隊的指導教師,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特聘教授徐劍表示:「我們從最開始開展幫老扶老的閱讀活動,如今走到了雙向交流。青老兩代人交流對世界的認識、對人生的看法。在這種交流過程當中,拓寬了青年的人生視野,兩代人也取得了一些共識。」

    2023年夏天,「老友青年」公益團隊赴西藏開展實踐,和當地老人展開交流。這次活動讓一些團隊成員至今難以忘懷,來自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丹恩萬樂正是那時與「老友青年」公益團隊結緣。活動中,丹恩萬樂結識了墨脫村的村主任,村主任向他介紹了當地的民俗文化:「當地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叫‘達羌’節,相傳是為了歡慶豐收。在節日當天,村民們會彙聚在一起射箭、跳舞。」在丹恩萬樂看來,當下,這些傳統項目對年青人的吸引力是有限的,但讓他感到意外的是,村主任對這個問題絲毫不擔心。「村主任告訴我們,作為門巴族或者珞巴族的傳人,孩子們從小接觸騎馬射箭,不用刻意地訓練,長大了也不會忘。」丹恩萬樂回憶道,「從對話中我能感受到村主任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哪怕他現在年紀大了,無法親身上馬射箭,但講起這些很起勁,這股精神氣兒特別感染人。」

    這次西藏之旅,也令張韓晶印象深刻。當地有一位做門巴族傳統服飾的奶奶,她的女兒告訴張韓晶,奶奶每天5點就起來織布,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即使腰酸腿疼也依然堅持。張韓晶也體驗了這項特殊技藝——坐在地上,把腿伸得很直,布套在腰後。她發現用這種姿勢坐直都很睏難,手上還要一直髮力,無疑是辛苦的。然而正是這樣一個辛苦活兒,讓這位奶奶堅守了一生。「她的這種匠心精神對我們在場的青年正是一種激勵,也會引發我們思考:我們該如何保持專注,做一行愛一行,把自己的熱愛燃燒到極致。」張韓晶感慨。

    在2023年八一建軍節前夕,「老友青年」公益團隊探訪了楊新烈士的遺屬——楊海元奶奶。1948年5月,上海臨近解放,楊新烈士在蒐集情報時不幸被捕犧牲,楊海元奶奶在訪談中講述著與父親相關的記憶,這些革命故事深深打動了郝科煜,「比起在網絡中看革命故事,現場這種面對面交流更有感染力,我想這也是線下交流活動的魅力吧」。作為醫學生,郝科煜會在活動中運用專業知識為老年人們做健康科普,「老年人們都很認真地聽我講,反饋也都特別好,這讓我有很大的獲得感和成就感」。

    對於丹恩萬樂來說,每一次和老年人的交談都是一次學習和成長。「有一位叫楊生美的老人,他是船模的非遺傳承人,會經常在朋友圈曬自己製作的精美船模。在他的講解下,我更深入瞭解了中國悠久的船舶史。」丹恩萬樂回憶,「楊爺爺已經70多歲了,依然堅持每天晨跑5公里,還會在朋友圈打卡。平心而論,這個我都做不到。楊爺爺待人也很友善真誠,每次我給他朋友圈點讚,他都會專門給我發消息說,‘謝謝你對我的關注和支持’。無論是工匠精神還是為人處世方面,我都從楊爺爺身上學到了很多。」

    「老友青年」是一場雙向奔赴,讓青年學生備受啟發的同時,也給老人們帶去了不少樂趣和精神享受。在一次遊植物園活動後,參與活動的老人魏勤在留言中感謝同學們的陪伴,「還精心設計了遊戲環節,真比我們自己的子孫還貼心、耐性、熱心。時代熏陶了你們,使你們充滿了陽光、能量和愛心,你們又把溫暖輸送給我們。」

    丹恩萬樂希望通過「老友青年」公益團隊的活動和宣傳,改變更多人對「老」的看法:「‘老’不可怕,可怕的是沒精神氣。只要有積極的態度在,任何一個年齡段其實都可以活得出彩。」

    在郭貞禕看來,所有的人際交往都需要平等、耐性和互相理解,老年人們需要更多尊重,他們不應該被特殊看待。「他們曾經也是年青人,我們也會有變老的那一天,你現在對待老年人的態度,也就是未來後輩對待你的態度。」

    「老友青年」公益團隊已經走過了3年,在全國範圍內發展了3000多名誌願者,這種發展的速度和規模也遠超出了郭貞禕最初的設想。她坦言:「我沒有想過成立這麼大的團隊,但是誌願者們蜂擁而至,他們都很真誠地來到這裏,這讓我覺得我不僅要對老年人們負責,也要對這些熱情的誌願者們負責,這也是讓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現在,「老友青年」公益團隊在多個平台上開設了新媒體帳號,負責團隊宣傳的張韓晶希望通過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力量,吸引更多人關注,也號召更多人參與「青老對話」。徐劍認為,「老友青年」公益團隊應該是一個開放性的團隊,「我們正在打造一檔‘老友青年’對話節目,讓青年人與老年人這兩個群體的鏈接成為社會的共識,吸引更多人加入這個公益行動中來。」

    「七巧板只有七塊,卻能拚出1600多種樣子。100位老年人和青年聚在一起,又能創作出什麼樣的故事?我不知道答案,但卻無比期待。這或許才剛剛開始,這或許是我們的黃金時代。」這是郭貞禕在公益團隊創立第一年許下的願景,也是「老友青年」正在書寫的長詩。

實習生 王穎菡 孔令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範雪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4月22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