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報紙 讓青年作家相互看見

    AI圖片生成:程璨    AI圖片生成:程璨

    在袁偉家中,存放著厚厚一遝《中國青年作家報》。2019年2月26日這期報紙的13版上,有他上大學時的第一篇投稿。一次偶遇,開啟了他與《中國青年作家報》的相伴之旅。從大學到工作,在這份報紙上,袁偉用文字記錄了內心最為溫暖的故事。

    袁偉如今是江蘇省江心沙農場有限公司的一名職工,也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說,每次閱讀、投稿都是一次「照鏡子」,看到差距,找到提升的路徑,獲得再出發的信心和激情。

    自2018年12月25日創辦以來,《中國青年作家報》始終堅持「點燃青年創作激情,提高青年文學素養,堅定青年文化自信」的辦報宗旨,以「幫助青年實現文學理想,放飛青春夢想,深入體驗生活、深刻提煉生活、生動表達生活,將見識、智慧與品質融入學習成長全過程,抒寫多彩、進步、和諧的中國」為目標,陪伴眾多青年寫作者不斷髮現更好的自我,培養人文寫作素養,引領、凝聚全國各地的青年寫作者,至今已發展了超過2400人的青年作者隊伍,其中有110餘名青年成為省級以上作家協會會員。

    為「有效提升新時代共青團工作的政治思想引領力和價值塑造力」,《中國青年作家報》從創辦以來開闢誌願文化、誌願文學版塊,刊登反映誌願者、支教大學生等群體的文學作品,用文學引領青年踐行誌願精神。

    本著幫助青年實現發表「人生的第一份見報稿」的初衷,《中國青年作家報》開闢了「新青年文學」版組,根據青少年特點,按年齡段設計版面,讓不同年齡段、不同寫作風格、不同區域的作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創作天地。鼓勵、推動更多青年通過文學發現中國之美,引領青年跟黨走。

    他們當中,有在邊遠山區教書育人的青年教師,有在民族地區支教的大學生誌願者,還有剛踏上寫作之路的青少年。年齡不同,身份不同,相通的是那份對文學、閱讀與寫作的熱愛和執著。

    「2018年的冬天,我在《中國青年作家報》的創刊號上發表了人生第一篇小散文,這是我走上文學之路的開端。」每當回憶起自己的第一篇見報文章,王文一仍感到心潮澎湃。2020年,王文一發表於《中國青年作家報》的散文《人間煙火氣》入選了江蘇省鹽城市中考語文閱讀試題。現在,他已成長為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年作家報》幫我叩開了文學的大門,並幫助我在文學這條路上砥礪前行。」王文一說。

    重慶互聯網從業青年譚鑫說,每週二早晨起床後,他都會第一時間打開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看《中國青年作家報》的電子報。「這成了我的一種期盼。文字河流里迸發的喜悅,足以治癒眼前的愁緒萬千。」譚鑫說,《中國青年作家報》「就像我們的家,每寫成一篇新稿,第一時間我會想,投給它適不適合;遇到挫折,我也會轉頭‘回家’訴苦、尋求幫助。它總是鼓勵我們以夢為馬,勇闖天涯」。

    第一次在報紙上觸摸到自己文字時的雀躍,貴州省銅仁市泥哨中心小學教師王繼瓊至今難忘。這次發表作品的經歷,讓本想放棄寫作的王繼瓊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堅持了下來。至今,他已在報刊上發表了幾十萬字,並加入了貴州省作家協會。「如果不是受到在《中國青年作家報》發表文章的鼓勵,我可能會放棄寫作,每天面對大山發呆。感恩這份知遇之恩,讓我有機會向全國甚至全世界介紹我的家鄉。」

    河南大學學生潘幸泉說自己是《中國青年作家報》的「資深作者」,從高一到大學,她積極嘗試小說、散文、隨筆、歌詞等不同文體的創作,已經在《中國青年作家報》上發表了近20篇作品,這些作品的積累也助力她在202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國作協會員。

    在潘幸泉看來,《中國青年作家報》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讓大家「相互看見」。她經常仔細研讀各個年齡段作者的作品,研究不同群體的寫作思路,還在作者群裡結識了一群誌同道合的「文友」。

    「《中國青年作家報》鼓勵年青人不斷向內挖掘、向外探索,用文字記錄和表達,而後體會其中的精妙和深意,給年輕作者創造了充分思考和對外表達的機會。」潘幸泉說,「這是一個給予青年更大創作空間、啟發文學夢想、豐盈思想境界的地方」。

    從「發表人生的第一份見報稿」,到「在更多地方把自己的名字變成鉛字」,青年創作者們在文學的大道上持續前行,一路高歌;走過了5年的《中國青年作家報》,也會堅守初心,「給青年更多發聲發力發光的機會」,繼續陪伴、支持他們成長。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鄭欣宜 記者 周偉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4月2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