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四十人:我國經濟發展亮點已現 舉債仍有空間

「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三大亮點。」近期,中國金融四十人(CF40)資深研究員、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在宏觀政策季度報告發佈會上表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工業生產總值的增速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同時出口實現了正增長,消費意願亦有所改善。與此同時,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在基建投資方面有所擴張,這對我國全球製造業的回升形成支撐。

不過,在我國經濟復甦的過程中,仍面臨一定的困難與挑戰。如當前我國名義GDP增速低於實際GDP增長。張斌認為,這意味著居民收入、企業盈利以及政府「錢袋子」均處於緊張狀態,獲得感不強。而這主要由於物價水平偏低,即我國當前支出水平相對較低。

如何讓我國經濟進一步復甦,我國是否還有繼續舉債促進經濟發展的空間?對此張斌和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執行院長郭凱進行了分享。

我國仍有發債空間經濟增長仍需債務創造

張斌表示,但總體而言,我國仍有發債的空間。

中國金融四十人(CF40)資深研究員、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

在張斌看來,政府舉債的空間取決於市場和外部。當私人部門儲蓄遠大於投資,政府增加舉債、增加支出不會帶來通貨膨脹壓力,亦不會威脅貨幣信用。但如果說需求低於投資,即經濟非常過熱,有通貨膨脹壓力,政府絕對不能再舉債,因為這會導致通貨膨脹、貨幣信用受損傷。

事實上,舉債對於經濟發展而言並非壞事。張斌解釋道,債務可以實現從儲蓄到投資的轉化,可以創造跨期的消費平衡,同時也創造了金融資產。「舉債的同時,金融資產被創造出來,而消費和投資的增多直接結果是購買力的增強。」

張斌表示,我國當前居民部門債務的風險總體可控,而平台公司債務風險相對較大。後者目前處在總需求不足的環境下,內外部現金流出均出現壓力,不得不借助地方政府幫其解決。但在當前需求不足、資產價格偏低的環境中,拋售資產也會加劇市場壓力。

郭凱亦認為,槓桿率是債務規模與國民生產總值(GDP)在降槓桿的過程中,直接削減債務規模將對GDP產生影響,最終結果可能事與願違,從短期來看,我國經濟增長還是需要債務創造的過程。

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執行院長郭凱。

「降槓桿的出路是降低利率。」張斌指出,當前我國應儘量保持債務規模的平穩發展而非壓降,同時降低融資成本,儘量穩定現金流。同時對不同的企業「化債」實施不同策略,避免「一刀切」。我國還需多管齊下,通過各種各樣的政策工具化解相關風險。

此外,上述兩位學者均提及,我國應儘早關注製造業和小微企業債務增長的風險。

央行下場買債是標準操作並非中國版量化寬鬆

近期,針對央行下場買國債、要推行中國版量化寬鬆(QE)的傳言頗多。對此,郭凱認為,央行購買國債是常規操作,並非要推行中國版QE。

量化寬鬆直接導致市場的貨幣供應量增加,可視為變相「印鈔」。市場流動性的改善可降低利息,而低息環境又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融資環境,因此美國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後,美聯儲推出多輪量化寬鬆借此刺激經濟發展。

「當前我國財政政策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郭凱表示,財政每年支出收入和預算赤字發債量是既定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央行購買國債是標準的中央銀行操作,市場流動性既沒有擴張也沒有收縮,因此並非QE。

在郭凱看來,中國目前也並不具備QE操作的條件。當前我國利率並未實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

據貝殼財經記者瞭解,QE主要是指中央銀行在實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後,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貨幣的干預方式。

此外,郭凱還認為,通過大規模QE來增加基礎貨幣供應,將對彙率產生較大影響,這與我國保持彙率穩定目標不符。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薑樊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