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衛星模型、瞭解衛星歷史,海澱學子沉浸式感受航天科技力量

新京報訊(記者楊菲菲)在5米長的航天主題畫捲上一筆一畫描繪,畫出心中未來的火箭;穿上航天服,體驗成為一名小小「航天員」;戴上VR眼鏡,跟隨「長征三號」一起發射,從太空角度觀看地球……4月24日,第九個「中國航天日」,在北京衛星製造廠科技園,由北京市海澱區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主辦的「極目楚天 共襄星漢」——2024年海澱區中小學「中國航天日」科普實踐活動在此舉行。來自海澱區航天圖強小學、海澱區民族小學、人大附中實驗小學等多所學校的學生參與了此次活動。

學生們正在一起創作航天主題畫卷。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學生們正在一起創作航天主題畫卷。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上午9點半,記者在現場看到,學生們正圍繞著長桌上的畫卷認真作畫。據悉,這幅航天主題畫卷長達5米,由海澱區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美術小組的9名學生創作而成。來自首都師範大學實驗小學的三年級學生孫嘉怡即是其中之一,她告訴記者,小夥伴們每人負責一個區域創作,「我畫的是未來的火箭,不僅有專門吃飯的地方,還有做實驗的地方。跟現在就一個豎條樣的火箭不一樣,還可以利用AI技術把航天員家裡的景象‘帶到’火箭上,這樣就像在家一樣了。」

記者注意到,活動現場為學生們準備了各種航天科技體驗項目。

現場科技老師為學生們講解了有關衛星的基本知識。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現場科技老師為學生們講解了有關衛星的基本知識。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什麼是人造衛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什麼時候製造完成的?中國已經成功發射了哪些人造衛星?……在「閃閃的衛星」小課堂中,一名科技老師首先向學生們科普了有關衛星的相關知識,此後帶領學生們一起開啟製作一顆衛星模型的任務挑戰。從材料包里拿出模板,拆解成不同的小木塊,然後再安裝上相關的組件並組裝起來,一個小小的衛星模型就組裝成功了。據悉,該衛星模型放置在太陽光下時,就可以自動旋轉。第一個完成任務挑戰的人大附中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張渠成表示,很喜歡這種動手的活動,「很有意思,也很有成就感。之前我還拚裝過火箭。」

學生們正在跟隨老師的指導,製作衛星模型。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學生們正在跟隨老師的指導,製作衛星模型。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在「航天VR體驗區」,學生們戴上VR眼鏡,從航天員視角全程體驗火箭發射、漫步太空;在「航天特色遊覽區」,由科技活動中心朗誦社團的3名紅領巾講解員分別為同學們介紹「東方紅一號」衛星、衛星誕生地廠房、功勳號機床……學生們在一個個體驗項目中與航天親密接觸,瞭解我國的航天歷史和發展,感受航天科技力量。

學生們穿上航天服,體驗成為一名小小「航天員」。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學生們穿上航天服,體驗成為一名小小「航天員」。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在當天的開幕禮上,海澱區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主任馬敬東向學生們解釋了「中國航天日」定在每年4月24日的原因,「因為199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地球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同時,他表示,「在我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誕生地開展‘中國航天日’科普實踐活動意義重大,此次活動重在落實立德樹人、培根鑄魂,希望同學們從活動中學知識、長本領、築夢想、樹自信,用航天精神激勵自己不斷前行。」

據此,今後,海澱區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還將依託海澱高端豐富的科技資源,校內外攜手在「科技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實施中,在創新人才培養的科技教育中貢獻更大的海澱校外力量。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