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水工程已累計完成生態修復保護總面積4380平方公里

新京報訊(記者張建林)沂蒙山區腹地的西高莊村村民,感覺近年來「手頭寬裕」了不少。幾年前,回鄉創業的胡玉勝一口氣包了300多畝地,開始特色農產品種植,如今年純收入到手近50萬元。放在以前,他眼前這片改造後的梯田貧瘠不堪,毫無「吸金」能力。在當地人看來,促進土地變肥這種顯而易見的變化,靠的是山水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

近日,新京報記者跟隨自然資源部來到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探訪山水工程為當地帶來的新變化。2021年,臨沂在其轄區內實施沂蒙山水工程,這是全國「十四五」首批公佈的山水工程之一,由53項子工程構成,涉及臨沂市10個縣區,總投資近55億元。

沂南縣西高莊片區水土保持治理提升項目是整個沂蒙山水工程項目的一環。整個西高莊片區內以低山和丘陵為主,坡地、窪地交錯分佈。此外,植被覆蓋率也低,耕作方式粗放。跟著胡玉勝幹活兒的村民胡大娘回憶,他們曾在腳下這片「石旮旯」里刨食,種地瓜。不過,作物畝均產值很低,只能勉強餬口。

基岩裸露,土壤有機質及營養元素流失,致使耕地變淺薄,自然植被退化,生態功能衰退。沂南縣山水林田湖草沙工作專班副主任馬煜明告訴記者,這裏緩坡上的石頭很軟,容易風化,只要一下雨,就衝刷出不少泥沙。流失沙土沉積河道、抬高河床,就會影響行洪。

為阻擋山上雨水和泥沙的流失,當地採用了干砌石。「不用任何膠結材料,直接用石頭壘砌。靠石塊自身重量和石塊接觸面間的摩擦力,使壘起來的石牆在外力作用下保持穩定。」馬煜明說,山坡被一面面干砌石「防護牆」圍起來,再把從其他地方運來的客土填入其中,就形成一片片錯落有致的梯田。不光是保水,它還透水。

據西高莊村黨支部書記薑自華介紹,當地採取梯田整治、溝道治理、封育治理等綜合水保措施,解決區域生態問題。其中,通過梯田改造,村里多出了1000多畝高質量農田。

沂南縣孫祖鎮西高莊村治理後的梯田。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沂南縣孫祖鎮西高莊村治理後的梯田。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在沂南縣岸堤鎮的王山峪片區,錯落有致的綠植正在茂密生長。依託沂蒙山水工程,當地採取生態脆弱區造林、封育治理等綜合措施,種植側柏、黑鬆、楸樹、烏桕、黃櫨、五角楓等當地樹種20萬株,有效改善了植物多樣性,提升了公益林質量。

沂南縣岸堤鎮王山峪生態造林區山頂種植的側柏。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沂南縣岸堤鎮王山峪生態造林區山頂種植的側柏。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片區山頂的每株側柏旁還有類似「魚鱗」的坑。岸堤鎮林業站站長張昌勉介紹,在栽種過程中,他們把地裡的石頭片撿出來壘成擋水存雪的「魚鱗坑」,水到魚鱗坑裡儲存起來,多餘的水排出了,不會把山上的土衝到山下。

記者瞭解到,當地通過片區植樹造林及林分質量改善,預計年增加林業碳彙達1500噸。而通過水土保持護田,預計畝均增加經濟效益2000元。此外,項目實施也有效地改善了周邊7個村居的生態環境,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生態保障。

沂蒙山水工程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龐西祥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截至目前,沂蒙山水工程已實施項目53個,累計完成生態保護修復總面積4380平方公里。區域生態本底得到系統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也穩步提升。

編輯 張磊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