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別三日」的他,因讀書讓人「刮目相看」

    視覺中國供圖    視覺中國供圖

    呂蒙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是人們熟知的那句成語典故「士別三日,刮目相待」的主人公。正是靠著讀書,呂蒙讓孫權、魯肅等比他知名度更高的三國群雄刮目相看,後世也一直把呂蒙當作發奮讀書的典範楷模。其實,呂蒙的讀書並不是頭懸樑、錐刺股之類的苦讀,他自有一套以問題為導向的讀書之道。

    呂蒙本是中原人氏,在東漢末年中原戰亂時南下,投奔到孫氏江東基業的開創者孫策帳下,年僅十五六歲便上陣殺敵,逐步成長為孫氏政權的重要將領。

    呂蒙雖然作戰勇猛,但「少不修書傳」,年少時不喜讀書。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將後亦是如此,「每陳大事,常口佔為箋疏」,起草一般的文告奏疏都非常吃力,幾乎通篇都是詞不達意的口語白話。

    據《江表傳》,孫權見呂蒙,勸他「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如今身居要職,要努力讀書提高能力水平。呂蒙剛開始不以為意,言道「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複讀書」,推脫軍務繁忙,無暇讀書。

    孫權不悅,說「卿言多務孰若孤」——你執掌一軍的忙碌程度能比上我處理朝政的日理萬機嗎?孤年少時就讀完「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接過父兄大位統領江東大政後,又繼續閱讀「三史、諸家兵書」,讀後「自以為大有所益」。

    孫權現身說法後,還用孔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的語錄,以及前人光武帝劉秀「手不釋卷」和同時代曹操「老而好學」的事蹟勸呂蒙「急讀」,並為他開列「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書單。

    呂蒙見孫權諄諄教誨,回去後「始就學,篤誌不倦」,一心一意發奮讀書,不僅讀完孫權所列書單,更大量閱讀其他書目,「其所覽見,舊儒不勝」,知識面豐富遠超一般儒生。

    有一次,魯肅到呂蒙駐地視察,與他談經論道後大吃一驚,拍著呂蒙後背說「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說自己以前只把呂蒙當作一介武將,如今看來卻是「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呂蒙表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而真正讓魯肅刮目相看的,不僅僅是呂蒙通過讀書換來學識淵博,更是他通過閱讀,運用書本知識製定出針對現實問題的解決之道。

    在呂蒙所處的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形勢中,孫權、劉備在曹操的強大壓力下抱團取暖,結成聯盟共同抗曹。然而,在孫劉表面聯盟的友好關係之下,卻埋藏著因荊州歸屬問題形成的裂痕。正是在讀書的基礎上,呂蒙胸中漸有丘壑,對孫劉聯盟的內在矛盾有了清醒認識,對自己駐防南郡與荊州關羽的對峙形勢有了正確估量。

    在與魯肅的這次會面中,呂蒙將孫劉矛盾擺在檯面上討論,問魯肅「將何計略,以備不虞」,如何應對將來可能發生的聯盟破裂?魯肅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道「臨時施宜」,會臨機應變見招拆招。

    呂蒙提醒魯肅,「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如今孫劉兩家雖聯盟抗曹,但因荊州問題矛盾重重。荊州主將關羽「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將來兩家在荊州必有一戰,必須提防關羽,及早製定預案。

    說罷,呂蒙運用所讀《六韜》等兵書中的知識,結合江南江北兩方形勢和三足鼎立格局,「為肅畫五策」,幫助魯肅製定出五項戰略策劃。魯肅大喜,稱讚呂蒙「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

    依靠事先製定「五策」的謀劃,呂蒙後來抓住關羽北伐時機,果斷襲取江北三郡,奪取荊州,實現全據長江中下遊的戰略目標,進而為東吳坐斷江南半壁,為三國中國運最長的政權打造了地利優勢。

    而「五策」的製定,無疑是呂蒙在孫權教誨下讀書的重大成果。否則,當年那個「不修書傳」「口佔為箋疏」的「吳下阿蒙」,既無暇研究荊州問題,也無法明白孫劉形勢,又不可能製定「五策」戰略,更無力投身為東吳承擔奪取荊州的重任。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奮發讀書時。正是在綿延不絕的筆墨丹青滋養下,依靠著包括呂蒙在內的無數華夏先賢閱讀實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得以薪火相傳,中國人民自信自強的品格世代塑造。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著有《盛世前夜》《水運與國運》《大唐二十一帝》《選賢:〈資治通鑒〉中的用人得失》等)

吳鵬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4月26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