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家書、「工作筆記」……「牘」懂早期中國

  半月談記者 喻珮

  從戰國到秦漢,早期中國是中華文明各方面生根發榮的奠基時刻。如何瞭解早期中國從經典到日常的多彩世界?今天的考古學家可以有把握地告訴你:有一種叫做「簡牘」的東西可以幫忙。

  「書於竹帛」,是上古文化記錄的主要手段,帛難久存,傳世唯竹。這些刻畫文辭的竹簡,就是考古學家所謂的簡牘。二十世紀以來,要說哪裡的簡牘發現屢屢引人注目,為學界探察早期中國送上一把又一把「金鑰匙」,恐怕要把目光聚焦在地圖上的湖北湖南兩省。一個個穿越時空的故事,就要從這裏的墓葬講起……

工作筆記,串聯家國天下

  受「職業病」之苦,多少有點高低肩,不過他能文能武,兢兢業業……他是誰?

  他就是湖北雲夢睡虎地M11墓主人、一位秦代基層法律工作者——「喜」。前不久,「喜」的3D複原像首次在湖北省博物館公佈。

雲夢睡虎地秦簡主人「喜」複原像 肖藝九 攝雲夢睡虎地秦簡主人「喜」複原像 肖藝九 攝

  1975年,臨近年末,雲夢縣的百姓和往年一樣,趁著農閑修繕水渠,卻意外獲得驚世發現。在這片千年前「水天共一色」的古云夢澤,睡虎地秦簡不期然重見天日。這是中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秦簡。令人稱奇的是,墓中沒有其他值錢的陪葬品,僅有層層疊壓的千餘枚竹簡,有序地擺放在墓主人頭下、右側、腹部和足部。此外就是用於在竹簡上書寫文字的毛筆3支,以及修改文字用的銅削1件。

  1155枚竹簡,4萬餘字,墓主人「喜」的陪葬品其實是一部相當翔實的「工作筆記」,摘抄記錄的內容包括當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和醫學著作,更有自秦昭襄王元年至秦始皇30年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大事記。

  從這數萬字筆記中,研究人員析分出10個章節,《秦律十八種》《法律答問》《為吏之道》……複雜龐大的秦律,終於向世人現出成體系的面貌。

  其中,尤為珍貴的當屬《秦律十八種》,從農業生產(《田律》)到倉庫事務(《倉律》),從貨幣管理(《金布律》)到驛傳供給飯食(《傳食律》),都有明確規定。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涉及環境保護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條文,均在其中。

  在《田律》中,人們可以讀到這樣的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早春二月,不許到山林中砍伐樹木)不過法條接下來又有一句「但書」——如果為去世家人置辦棺槨而伐木,則在允許之列。「惟養死者可當大事」,如是嚴苛秦律中關照人性、尊重禮俗的篇章,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們對秦律的刻板印象。

  2021年,在距離睡虎地不遠的鄭家湖墓地出土了一枚秦時期的墨書木觚,全文約700字,是一篇不見於傳世記載的策問類文獻,所紀為謀士「筡」遊說秦王勸其「寢兵立義」之辭,風格與《戰國策》近似,堪稱研究當時社會思想的珍貴文本。更值得玩味的,則是寥寥數百字間透露的時人苦於戰亂、渴望和平的心境。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中,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就在睡虎地11號墓不遠處的4號墓,隨葬墓主人「衷」的兩枚家書木牘,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家書實物。這是秦代士兵「黑夫」和「驚」寫給長兄「衷」的,飽含對家人的惦念,也有請求母親置衣寄錢的急切。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2000多年前的秦楚戰場干戈不止,「黑夫」和「驚」的家書銘記的,則是大秦雄師威名之下,無數個普通人對於家、對於團圓,對於平靜生活的渴望。

乘法口訣,見證數學造詣

  目前我國已發現各類簡牘約30萬枚,其中絕大部分秦楚竹簡都發現於湖湘大地。

  2002年6月,湘西里耶出土3.8萬餘枚秦簡,數量為此前出土秦簡總和的10倍,所載紀年之完整、資料之詳實皆屬罕見。這批貌不驚人的木片,卻是今人瞭解秦代人民生活實況的信息寶庫。其中一枚《九九表》是先秦乘法口訣的實證,「二半而一」的文字記載更可證明當時已有小數運算。

  20多年後,先秦乘法口訣再次「現身」。2023年,距湖北荊州楚故都紀南城遺址約1公里的一處東周時期墓地秦家咀M1093墓內出土大量竹簡,釋讀之下,一枚竹簡鐫刻的正是「五七三十又五,四七二十又八,三七二十又一……」

  「這是比秦簡《九九表》時間更早的楚簡乘法口訣!」秦家咀墓地考古項目負責人、荊州博物館副館長楊開勇回憶起來仍激動不已。命名為《九九術》的楚簡較里耶秦簡乘法口訣《九九表》又早了約一個世紀,證明先秦時楚人日常已運用乘法口訣。

荊州文保中心修復人員查看修復完成的簡牘 肖藝九 攝荊州文保中心修復人員查看修復完成的簡牘 肖藝九 攝

  隨著研究深入,可以確定先秦秦漢時期「九九術」已成為數學學習的基礎課,更是基層官吏必須掌握的知識——日常工作中人力、物力、資產的計算,都離不開「九九術」幫忙。

  2000多年前的楚地先民,數學造詣可不止於「小九九」。

  1984年出土於湖北張家山漢墓的《算數書》,經學界認定,成書早於《九章算術》至少200年,是我國第一部經由考古發掘發現的內容完備的數學專著。2006年,湖北雲夢睡虎地77號漢墓出土一批珍貴漢簡,其中《算術》一卷保存完好,內容與《九章算術》中7章重合。

寸簡寸心,傳承簡牘文明

  據統計,迄今湖北共出土戰國楚簡、秦漢至六朝簡牘82批、2.5萬餘枚,估算超過50萬字。這些簡牘多出自古墓,大率為有意安排的隨葬品,內容涉及典籍、文書、律令、卜筮祭禱記錄和遣策。

  文化典籍如荊州王家嘴楚簡《詩經·國風》與論語類文獻《孔子曰》、荊門郭店楚簡《老子》《太一生水》等先秦道家文獻與《五行》等早期儒家著述;科技文獻如荊州棗林鋪造紙廠楚簡《相馬》、胡家草場漢簡《曆》《日至》和醫方;行政文書如荊門包山楚簡官府檔案、江陵鳳凰山漢簡簿籍;法律文獻如睡虎地秦簡律典與漢簡律典……一系列震驚國內外的重大發現披露的珍稀文獻,為研究經典時代中國思想的摶成演進,早期大一統帝國的制度運作,鋪開一幅具體而微的「路線圖」。

  「湖北曆年出土簡牘雖然數量在全國不算最多,但出土時普遍保存相對較好,文本複原完整度高。」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簡帛研究中心主任、「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陳偉介紹,比方說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老子》簡,是距老子生活時代最近的版本,對研究老子學說源流而言,就有不可取代的意義。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圖書館內,簡牘研究文獻琳瑯滿架,《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秦簡牘合集》等大部頭合集依次排開。半月談記者瞭解到,湖北早期出土的簡牘,如望山楚簡、郭店楚墓竹簡、江陵鳳凰山西漢簡牘等,大多已整理刊行,藉由合集再次整理,簡牘圖像印製水平和釋文、註釋的質量均有顯著提升,為學界提供了更加準確可靠、方便利用的版本。

  喚醒沉睡簡牘的工作還在進行時。今年初,武漢大學公佈《睡虎地西漢簡牘》第一卷《質日》的研究成果。陳偉用3個「一」概括《質日》的文化內涵——「一部連續14年的漢代‘日記’,一位名叫‘越人’的基層吏員,一些重新激活的歷史記憶」。

  高度凝練的解讀背後是團隊一輪輪的攻關。簡牘殘片的正確綴合與定位向稱難事,而只有將有效信息充分拚合,才談得到文本複原和解讀。作為《質日》研究團隊的總指揮,陳偉回憶,面對一桌散碎殘片,運氣好的話,一天也不過「拚出幾組」。有的時候,枯坐終日,一籌莫展……

  寸簡寸心。讓團隊成員的耐性始終蓬勃,而敬畏始終不減的,正是千年簡牘刻畫間蘊藏的中國智慧,一個文明在日用常行中積聚的活力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