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仁豐里老街巷里的新生活

    對於在江蘇揚州廣陵區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生活了50多年的湯月蘭來說,每個季度跟街坊們聚在一起商量老街區的「微更新」,是她的頭等大事。週末是否要對街巷內的電動單車限行?公共廁所重新修繕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街巷旁幾乎每家每戶門前搭建的水池是拆還是留?如果留如何留?這些都是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居民代表大會「仁豐夜話」的討論內容。

    仁豐里作為桑治代仁豐坊故址,以魚骨狀巷道聞名,是揚州保存完好的唐代「里坊製」格局街巷。

    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主任顧風的祖宅就曾在仁豐里,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微更新、小邁步」,既是仁豐里街區改造的經驗,也是揚州歷經一個又一個老街區改造後,總結出的路徑。

    2017年,《揚州古城保護條例》出台,保護古城成為「城市意志」。揚州成立古城保護辦公室,由文物、土地、城建等幾個部門以及社區(街道)共同協調,為古城老街區改造保護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問題提供解決平台。

    對仁豐里進行改造保護時,尊重老街區的發展歷史,調動社會力量,鼓勵老街區居民參與成為共識。

    最初街區改造時,社區給每個居民發了一台照相機,讓居民將自己眼中的老街區拍下來,在居民代表大會上將照片彙總,居民們共同參與討論改造方案。

    汶河街道宣傳委員朱涓告訴記者,老城區的民房都很小,很多居民為了提高屋內的使用面積,會將水池砌在自家門口,佔用了老街區的路面。在改造過程中,社區原本想將這些水池統一拆除,在居民代表大會討論時卻遭到一些居民的反對。最終,社區綜合大家的意見,向專家徵求方案後,決定保留水池的同時對水池外觀進行改造,用石材做出不同的造型,如今成為了仁豐里的一個新特色。

    顧風說:「人是一個街區、一座建築當中最重要的因素,把原住居民留下,老街區才有靈魂。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更有改善生活條件的需求,因此我們在改造時,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見與建議。另外,對於老街區內的現代建造,我們也適當保留,留下街區不同歷史時期的痕跡,讓大家看得見街巷的發展。」

    70後袁荔18歲之前一直在仁豐里生活。她說,小時候,巷子裡空間小,上廁所只能去公廁或是用家裡的痰盂,街道也沒有現在乾淨、整潔,生活很不方便。前幾年她回到巷子裡,看到了巷子的變化。「改造之後,街區的公廁按照景區標準重修,街道比原先乾淨整潔了許多,道路兩旁種上了鮮花。每家每戶根據‘一戶一策’的原則,修建了廁所、改造了廚房,在維護老街巷原始風貌的同時改善了居民生活條件,大家在老街區里也過上了現代化生活。」

    汶河街道先後引進58家非遺工作室和文旅商戶入駐仁豐里,引進24名非遺傳承人、13家古城民宿,沿街打造了60多個文化空間。

    看到這些變化,袁荔決定回到仁豐里。如今她開了一家特色民宿,店內不僅可以住宿,還邀請了許多設計師設計了與仁豐里或揚州城相關的200餘枚印章,蓋章服務亦成為這裏一大特色。

    現在,主街道有150多戶人家,400多人,其中90%是原住居民。街區的改造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原先的鄰里關係還在,入駐仁豐里的商家也迅速融入老鄰居「群」里。

    顧風告訴記者,讓居民享受街區改造保護的成果,在街區改造的紅利中獲益,居民才會留下來,留下來才能更好地傳承街區文化。在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也是一種可持續的保護方式。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譚思靜 記者 王喆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4月29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