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60餘載藝海耕耘,與上海中國畫院的人才培養緊密相連

海派名家毛國倫是上海中國畫院首批學員,也是德藝雙馨的畫師代表。自上海中國畫院正式成立伊始,他的藝術歷程便與畫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近日亮相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的「感悟丹青——毛國倫八十述懷作品展」,由尚輝任學術主持、陳翔策展,彙聚毛國倫進入畫院以來的學習與創作作品88件(組),涵蓋人物、山水、書法等門類。展覽一方面全面系統地梳理毛國倫藝術歷程的演變與發展,從學習階段到自主創作,從主題性創作到個人藝術語言探索,另一方面也嘗試探討通過畫師藝術個案研究與畫院美術人才培養之間的緊密關係——畫師的成長離不開畫院的沃土,畫院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畫師隊伍的不斷壯大。以時間脈絡為橫向維度,人們能看到毛國倫藝術的個案分析折射出現代中國畫家的藝術成長之路,以藝術風格探索為縱向深度,則揭示出毛國倫的人物畫藝術是如何實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

毛國倫,1944年生於上海,浙江奉化人。1960年秋,毛國倫從上海市大同中學選入上海中國畫院深造,拜樊少雲、程十發為師,成為上海中國畫院首批學員。他現為畫院畫師、畫院藝委會副主任,經歷了60餘載的藝海耕耘,見證了畫院的輝煌與發展。展覽的第一部分,毛國倫親自遴選80張老照片,以文獻資料的展陳方式敘述與畫院的甲子情緣。

回憶早年進入畫院的學習生活,毛國倫坦言,畫院遵循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給學員的專業安排了「五寫」的基礎課程,即「臨寫、寫生、速寫、默寫、寫字」,兼學古文、畫論及其他文化品類。「我們從‘應物象形’‘骨法用筆’‘以形寫神’著手,隨後‘遊目馳懷’‘遷想妙得’,攀上傳統藝術的寶山採擷靈苗,一路走來。畫院還安排了一年春秋二度的深入生活,一手承接傳統,一手伸向生活,主要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持續不斷地進行創作。」

毛國倫《遊春圖》

此次展出的《臨梁令瓚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臨李公麟五馬圖》《臨梁楷八高僧圖》《臨趙孟頫九歌圖》《臨陳洪綬隱居十六觀圖冊》,以及臨摹老師程十發的人物畫作品,甚至臨摹夏圭、唐寅的山水畫,都是毛國倫進入畫院後系統臨摹與學習中國畫實踐。而從《遊春圖》到《歡樂歌》,從苗族、彝族到傣族族的寫生創作,無不流露出毛國倫「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藝術理念,充分將所學傳統技法運用到現實題材的人物畫寫生創作中去,即畫出了藝術,又畫進了生活。

在毛國倫的個人藝術探索中,他筆下的古聖先賢、佛道人物、戲曲人物題材都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照寫與解讀。他畫的孔子講學、曹操橫槊賦詩、蘇武牧羊、羲之愛鵝、太白醉酒等,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他也擅長為歷史人物畫像,如正氣凜然、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雄姿英發、精忠報國的嶽飛,悲愁孤寂、憂國憂民的杜甫。與古聖先賢、佛道人物有所不同的是,古聖先賢與佛道人物或有固定粉本與故事的參考。而戲曲人物完全考驗畫家隨機應變的寫生能力。將動態美轉換為靜態美,將瞬間性轉化為永恒性。《猴王戲羅漢》《宇宙鋒》《打漁殺家》《扈家莊》等一刹那的動態被畫家快速捕捉,完美表現在畫圖中,筆墨酣暢老辣,線條肯定灑脫,形與神兼備。

毛國倫《歡樂歌》

「敬畏傳統,積60餘年畫院藝術生涯的體會,我感覺到畫中國畫首先要對傳統抱有敬畏之心。我們只有抱有敬畏、虔誠之心,才能與先輩對話,深切地感受、領悟祖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毛國倫說。在他看來,面對全球化的語境,西風東漸的潮流,藝術家需要清醒地保持民族文化的主體特色,多元不掩本源,要以中國精神、中國氣韻走向世界。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26日。

毛國倫《孔子》

文:範昕

圖:展覽現場及展品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邢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