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對話|林毅夫:與發達國家站同一起跑線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

原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教授林毅夫。

4月28日,原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教授林毅夫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創新助力綠色發展論壇」舉辦過程中接受了包括新京報貝殼財經在內的媒體專訪。

他表示,要具備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一定需要掌握新技術,並且是高質量且價格合理的新技術。「我們在這方面有不少優勢,組合資源就可以實現這一目標。」

他將我國的比較優勢總結為人才、大市場和產業配套三個方面。「新技術需要人才,我們有14億人,人才儲備較多。並且我們還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新技術開發出來後,可以通過在國內大市場的實際應用來提高技術的成熟程度。如果這些技術需要硬件的話,我們還擁有全世界最好的產業鏈、供應鏈。」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組合各種優勢資源

「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機會)。雖然我們在過去的傳統產業上處於追趕階段,但我們還可以利用後發優勢。」林毅夫說。

他認為新質生產力這一理念對我國發揮後發優勢十分重要。「我們在這一理念引導下,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利用國內市場和產業配套的優勢,能夠在這一輪新的科技革命當中,在引領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方面取得不錯的成績。」

林毅夫強調,新質生產力以科技革命為主要特點,「沒有新科技就不會有新的生產力來源,科技是第一動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組合各種優勢資源,為新質生產力創造條件,例如教育、金融支撐,政策引導等。」在林毅夫看來,人是技術發展過程中最活躍的要素,「必須有人學習、瞭解、應用和創新技術」。

他認為,發揮人的能力必須以好的教育體係為基礎,國內也要提供好的激勵機制,讓科學家、工程人員能夠在取得科技突破的時候具備好的應用場景,讓他們能夠發揮專長,在科技突破中實現人生價值。

卡脖子領域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

「我們不能因為外部挑撥就放棄發展。」林毅夫以美國將一些國內企業列入負面清單為例解釋稱,應對這一情況需要「我們利用新型舉國體制,針對被卡脖子的領域,動員足夠的人才和資源,才能比較快地實現攻關突破」。

他相信,只要下定決心,不管多難的技術,應該都可以突破,「快則3年,慢則5年」。他表示,技術研發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並不影響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

林毅夫表示,國際上已經出現科技革命的苗頭,「我們也應該盡力推動科技革命」。同時他認為,其他國家也在努力走向科技革命,「所以我們應該開放、交流,相互促進,跟全世界共享我們取得科技突破的成果,當然也要分享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成果」。

「科技革命最重要的還是應該帶來高質量的,能夠推動生產力水平上升一個台階的成果。」林毅夫說。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韋英姿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