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杭州:首次以「城」為單位為歷史文化保護立法

在浙江杭州手工藝活態館,技藝人員展示古法造紙工藝。在浙江杭州手工藝活態館,技藝人員展示古法造紙工藝。

□ 文化中國行·守護文脈

□ 本報記者 王春 蒲曉磊 文/圖

「人間何處有此境」,走進浙江杭州西湖孤山南麓西泠印社,小盤古摩崖石刻上七個大字,正是湖山攬勝、曲徑通幽的寫照。

距此處不到1公里的杭州「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是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起草地,也是杭州法治文化地標。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法治日報》記者隨中宣部「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採訪團走進杭州,品讀這部亞運會洗禮下的人文歷史「經典藏書」,欣賞「江南憶,最憶是杭州」詩畫山水,體驗千年桑治韻文化獨特韻味,感受法治守護城市文化根脈別樣精彩。

杭州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之一。近年來,杭州通過健全工作機制、夯實法治保障、精細保護手段等舉措,走出一條文脈保護、民生改善與城市更新發展協調並進的特色之路,持續用法治擦亮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形成「1+N」法規體系

走進橋西歷史文化街區,「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在夜晚依然亮眼,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藥材香味,手工藝活態館里典藏著各類江南非遺技藝,這裏如同一顆「運河明珠」,為流淌千載的大運河寫下熠熠生輝的註腳。

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我國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擁有西湖文化景觀、中國大運河杭州段以及良渚古城遺址三項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離不開法治保障。為此,杭州堅持立法先行,製定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條例》《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杭州市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等法規,為文化保護和傳承提供了堅實保障。

杭州的靈魂,就在於歷史文化名城。杭州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86處(群)、歷史文化街區17處、歷史文化名鎮10處、歷史文化名村22處、歷史建築1686處。

2023年5月1日起,《杭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施行,這是杭州首次以「城」為單位,為歷史文化保護立法。該條例創造性地設置了歷史風貌區、傳統風貌建築兩類保護對象,進一步將杭城的歷史文化「保護網」織大織密。

名城的保護對象除了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還有世界文化遺產和各歷史時期都城、州府、縣治所在的歷史城區以及保護對象所涉及的文物、風景名勝、古樹名木、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杭州著力打造歷史文化名城法規體系,除了《杭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還製定了《杭州市文物保護管理若干規定》《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條例》《杭州市蕭山湘湖旅遊渡假區條例》等13部賡續歷史文脈、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性法規,作出了關於設立「杭州西湖日」、「杭州良渚日」、促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杭州、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等決定,歷史文化名城「1+N」法規體系初步形成。

保護利用全程監管

一部杭州清河坊流光史,半部杭州歷史建築保護史。

清河坊依傍吳山、西湖,桑治韻文化、市井風情在此相融,傳統業態與新興經濟相得益彰,洋溢著濃濃城市「煙火味」。

然而,20世紀90年代,河坊街險些被拆除。在「應保盡保,全面保護」呼聲中,杭州市上城區成立了清河坊歷史街區管委會。同年,杭州出台第一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清河坊歷史街區保護規劃。

此後,杭州進入了全面保護古城歷史文化遺產的軌道,在遵循「規劃先行、法律保障、分類保護」傳承思路下逐漸走向正軌。

近年來,杭州實施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全程監管,創新建立了「全生命週期」保護利用管理模式,近五年內保護修繕歷史建築、鄉土建築近600處,逐步實現老建築、原風貌、新價值的「活態保護」。

續寫老字號新故事

漫步河坊街,「江南藥王」胡慶餘堂、「一把扇子半把傘」傳統名扇品牌王星記、「裁剪江山成錦繡」刀剪品牌張小泉等老字號早已成為濃縮的城市記憶,引得外地遊客紛紛探店。

杭州是全國最早系統性開展保護和發展老字號等特色傳統文化品牌的城市之一。杭州共有中華老字號39家、浙江老字號174家、杭州老字號156家。

2023年6月,《杭州老字號傳承與發展條例(草案)》提請杭州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草案遵循「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相結合、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相結合」原則,對杭州老字號申報認定、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等內容作了規定。

河坊歷史街區堅持圍繞桑治韻文化、非遺老字號文化、中醫藥文化等傳統文化脈絡,積極招引非遺老字號回歸,同時引導、助力以胡慶餘堂、方回春堂、朱炳仁·銅為代表的一批非遺老字號頭部企業進一步提升品牌新形象。

胡慶餘堂創新推出中藥咖啡;西泠印社推出新文房系列產品;萬承誌堂新創養生奶茶店草本茶鋪……杭州正以「弄潮兒」的姿勢,續寫著老字號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