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華武術瑰寶傳承下去(僑界關注)

二〇二二年五月,鍾維康(前排左一)在「天下太極一家親」中華傳統文化活動日上表演太極追風扇。受訪者供圖二〇二二年五月,鍾維康(前排左一)在「天下太極一家親」中華傳統文化活動日上表演太極追風扇。受訪者供圖

「一奇仍一偶,萬象滿乾坤。」太極拳是以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功能為一體的中國傳統拳術。

太極拳曆久彌新,並廣為全球華人與眾多國際人士所喜愛。鍾維康就是其中之一,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東方哲學智慧通過太極拳傳揚海外。

「吃苦就是吃補」

澳州太極技術研究學院的院長鍾維康是第三代華人,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來自中華傳統禪武醫世家。他擅長太極拳,對中華武術的其他體系也比較瞭解。

他自8歲開始學習禪武醫,小時候,鍾維康活潑愛鬧,不願意忍受紮馬步、練拳法的枯燥和艱苦。但父親見他身體孱弱,便開始培養他對武術的興趣,讓他堅持練習太極拳。

一開一合,有變有常。練習了一段時間後,鍾維康逐漸愛上了剛柔並濟的中華傳統武術,將每天至少8小時的練功堅持了下來。回憶起以前的「地獄式訓練」,鍾維康笑著說:「吃苦就是吃補嘛!」他這一堅持,就是27年。

鍾維康是一個「武癡」。在傳承父親的技藝後,他曾向36位師父拜師學藝,博采眾長,對中華武道的理解越來越深。青少年時期,他在武術比賽展示流暢的拳法,多次斬獲金牌,贏得滿堂喝彩。

習武之路並非坦途,但苦中有甜,苦中有樂。對武術的熱愛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初心是鍾維康堅持的動力。「很多師兄師姐參加工作後就放棄練武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斷了。」他說,「如果不能將師父們多年的心血結晶傳承下去,這才是最大的遺憾。」

於是,他繼承師父們的衣缽,17歲時就已在馬來西亞檳城佐治士精武館擔任教練,開班授徒。在馬來西亞傳授太極拳,他邁出了在海外推廣太極拳的第一步。

3年後,他最敬愛的師父與世長辭。鍾維康說:「師父在彌留之際託付我,要繼續向南方修行,將中華傳統武術傳播到更遠的地方。」他牢記尊師重道的武術精神,恩師的遺願驅使他到澳州教授太極拳。

澳州學習中華武術的氛圍遠不如華人眾多的馬來西亞濃厚,他的傳承之路遇到了挫折,但對傳承太極拳的執著成為一盞指引他前行的明燈。他說:「傳承傳統文化並回饋社會是我們習武者的使命。」

「形神兼備,不可偏廢」

「修行,是修養德行的意思。生活處處需要修行,一個茶杯,也潛藏陰陽兩儀的哲學智慧。」鍾維康認為,太極的要義不僅在於動作到位,更重要的是意念相融,並將太極蘊含的哲理,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學院派的太極拳教學往往僅強調招式是否標準,鮮少涉及理念的講解。但鍾維康的教學方法十分靈活,注重因材施教。他強調:「形神兼備,不可偏廢。」他首先瞭解學生的身心狀態,指導他們合適的動作,感受「氣」在全身的運行。一動一靜之間,學生們有所感悟,心態更沉靜平和,也提高了身體素質。

鍾維康的學生里也有不少不懂中文的澳州當地人,最大的教學障礙是語言。他說:「‘天人合一’‘上下相隨’這些術語一旦翻譯成英文,就失去了太極的韻味。」

因此,鍾維康直接使用中文進行教學,輔以簡單的英文解釋。久而久之,一些外國學生也能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出「太極兩儀」「中庸之道」等詞語。鍾維康笑著說:「他們對這些詞語的內涵也能侃侃而談,他們的理解甚至比一些華裔更深刻。」

小陳是雪梨大學的一名博士生,2023年元旦的清晨,他在家附近的公園練習形意拳,一位澳州年青人看到後,熱情地朝他跑來,想和他切磋交流拳法。這位年青人隨後將他的老師鍾維康介紹給了小陳,小陳順勢跟隨鍾維康學習拳法,成為了他的學生。

儘管和鍾維康只有短短5個月的交流,但是小陳受益匪淺。「從前學習形意拳時,我認為拳法追求的是傳統格鬥的力量和速度。」小陳說,「而太極拳巧用柔力,注重和諧統一,讓我對武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受到老師的點撥後,他的拳法糾正了動作上的偏誤,還融入了太極的柔勁,注入了「靈魂」。

在小陳回國前的一個下午,師徒二人圍坐品茗,鍾維康將修行之道傾囊相授。小陳感慨道:「老師教導我,對不懂的拳法、功法應保持開放的心態,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為,而這何嚐不是我們做學術和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呢?」

受鍾維康影響,回國後小陳開始積極向身邊人介紹太極拳,釐清對傳統武術的誤解和偏見。他說:「傳統武術這一中華文化的瑰寶要傳承下去。」

「傳承需要韌性和靈活性」

鍾維康對海外推廣中華傳統武術充滿熱情。他說:「文化傳承者需要有韌性,還需要有學習和創新的靈活性。」

到澳州後,他先後在柏斯和雪梨開課授拳,還曾授拳於墨爾本的特警支隊。他說:「我相信優秀的中華文化能夠跨越語言、民族和國界的障礙,能夠吸引更多的人。」

為了推廣太極拳,剛到雪梨授課時,他為社區居民提供免費教學,持續了兩年多。遇上真心實意求學的學生,他更是無償點撥,毫無保留。2018年,他創辦澳州太極技術研究學院,每週奔走於兩個華人社區授課。

每天早上10點,鍾維康和學生們在社區附近的公園練習太極拳。音樂響起,大家迅速將手舉起,抱拳「起勢」,再不緊不慢地放下雙手,握拳,轉腿,向前緩緩衝拳,推掌,一氣嗬成,柔和中藏著幾分剛勁。

順中用逆,逆中行順。有一位70多歲的澳州老太太,她跟隨鍾維康學習已有數年。剛開始學習時,她只是為了鍛鍊身體,但練習下來,她受到了東方剛柔相濟的哲學智慧的影響,改變了急躁易怒的性格,更加淡然從容地看待世界。

鍾維康每年都積極舉辦中華武術交流大會,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各種武術流派的傳人以武會友,相互切磋。他說:「我希望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新時代的文化傳承不僅要傳承到個人,還要傳遞給千千萬萬個人。」鍾維康說。在他的影片號和課程群中,他常常上傳和轉發太極拳的練習影片和中華傳統文化的資訊,讓更多人可以通過互聯網反復練習太極拳和持續學習,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鍾維康曾有一名澳州的學生非常熱愛太極,跟隨他學習了十餘年。這名學生在香港考取了太極拳教練證,以西方面孔開班教學,繼續在香港地區傳播太極拳。

學無止境。鍾維康下一步的目標是繼續修行。「希望更多人瞭解太極拳及其內蘊的文化,加入修行之路,將優秀的中華傳統武術傳承下去。」鍾維康說。(楊 寧 劉欣欣)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5月06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