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笑臉吊牌後的麻編故事——看張璟如何帶領移民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來源:寧夏日報

「我編麻包,不耽誤帶孫子。」5月15日,在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濱河家園四村月牙湖手工工坊,52歲的馬正英一邊忙著手裡的活兒,一邊和記者聊天,兩歲的孫子坐在一旁吃東西。

帶著孫子編織。

「我掙多掙少沒個哈數,孫子不鬧時,一天織兩三個小時能掙500多元,既不影響帶孫子,也不耽誤給上學的小女兒做飯,在家坐著就把錢掙了。」馬正英說。

幹活不耽誤帶孫子。

20多年前,丁玉鳳因被大棚砸傷導致高位截癱。她坐著輪椅來送成品,一共21個挎包,別人編的挎包每個收購價是26元,給她的收購價是35元。丁玉鳳說:「我不能長時間坐著,在家趴著編織,家裡人說這是‘炕頭經濟’。因為每天不能幹太長時間,每個月收入也就幾百元,但有點事情幹,我就不覺得自己是個廢人了。」

丁玉鳳展示作品。

當天是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麻編技藝傳承人張璟來月牙湖手工工坊收取初加工半成品的日子。張璟是家族麻編技藝的第四代傳人,也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麻編技藝傳承人。2017年,張璟創立月牙湖手工工坊,目前已培訓困難群體1000多人次,可承接訂單的有200餘人,其中移民村麻編織初加工和社區殘疾人後期精細化合成穩定就業73人,有殘疾人23人。

張璟(右二)和移民們在一起。

培訓期間,張璟結合參訓人員實際情況,耐性傳授麻編技藝,解答大家提出的編織問題。為鼓勵更多村民參與,她免費提供麻繩,手把手教,按月進村「收貨」,按件支付工錢。「做得不好,我們也收,這樣大家才有信心做下去。」張璟說,參加編織的移民年收入最多的超過1萬元。

工坊中有許多老年人。

「年青人大都出去打工了,我們特別關注殘疾人、老人和留守婦女等群體,要想辦法讓他們也能動起來。」張璟說。56歲的馬有雲因一場車禍右腿截肢,但他雙手靈活,在眾多殘疾學員中表現突出。「農忙時沒時間編,農閑時收入多一些。」

非遺傳承不能躺在展館里,只有動起來、貼近生活才能煥發更大生機。

移民展示作品。

與工坊一牆之隔的是麻編非遺展廳,陳列著張璟設計的絲路駱駝、灘羊寶寶等藝術品和手包、杯墊、錢包、鑰匙扣等實用品。她以年青人的設計思維將麻製品打造成「潮牌產品」,讓麻製品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我所做的是生產性傳承和創新性發展,在讓傳統與時尚更好融合的同時,教大家學麻編技藝增收,這項非遺技藝也就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張璟說。

在一個個亞克力質地的相框里,鑲嵌著這些藝術品受到的褒獎。灘羊寶寶榮獲「2020年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金獎」,絲路駱駝鑰匙扣入選文旅部「文化中國禮」,青山遮不住——賀蘭山岩畫系列入選中國駐外使館對外交流日常伴手禮。2022年,月牙湖手工工坊入選由文旅部、人社部、國家鄉村振興局主辦的「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國家鄉村振興局舉辦的第一批全國「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

對張璟而言,每一筆交易都是對村民們辛勤努力的肯定,也是他們增收的重要途徑。經她設計,每個待售麻編作品都附上獨特而有意義的吊牌——「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守住匠心,傳遞指尖溫度。」吊牌上沒有標註價格,而是一張印有村民簽名的笑臉照。「每張照片背後都是有故事的,移民中很多人不會寫名字,我就教他們寫。」張璟說,相信這些真誠的表達,能讓消費者在忙碌之餘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和溫暖。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非遺傳承人和一名曾經的文旅系統扶貧幹部,張璟不打算停下,「我會帶領更多人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用一針一線助力鄉村振興。」(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裴豔 見習記者 賀靜/文見習記者 孫鄭濤 實習生 楊愷 圖/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