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第一長洞」藏著「另一個貴州」︱探秘綏陽雙河洞

5月的黔北,雨水與陽光常常會傾瀉而至,溫潤的空氣,催促著萬物拔節生長。

綏陽縣緊鄰遵義城區,是有名的「詩鄉」,人文底蘊厚實。然而,綏陽不僅有詩歌,在人文名氣的另一面,是自然生態的「另眼相看」。

景區入口處的地下河

駕車從綏陽縣城出發,約50分鐘便抵達溫泉鎮雙河村。十二背後旅遊風景區的雙河洞入口處,地下水由暗轉明,順著溪流蜿蜒前行,滋養大地、潤澤萬物。

「你別看它現在很溫柔,卻有著非常剛烈的一面,像一把鋒利的刀,雕刻出壯美的雙河洞。」十二背後旅遊風景區探險主管冉秀武如此表達這一灣河水的多副面孔。

洞內景觀

4月9日,雙河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科考啟動會召開。雙河洞有申遺底氣——作為「亞洲第一長洞」,雙河洞內蜿蜒崎嶇,洞內縱深912米,107個洞口相連,系統連通總長度409.9公里,洞的長度足可橫貫貴州南北,相當於從北端道真自治縣到南端平塘縣的直線距離。

雙河洞,一眼億年,沉澱著時間的厚重,也秘藏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30年科考,雙河洞向世人生動展示著這方土地的滄海桑田。

被譽為「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館」的雙河洞里,隱藏著「另一個貴州」。

107個洞口 喀斯特中會呼吸的白雲岩洞穴

站在遠處眺望,山體酷似張開嘴巴的巨人。剛步入洞口,陣陣寒意撲面而來,光線也一下暗了許多,再往里走,整個人像被黑暗吞噬,只能靠洞內的景觀燈照亮前行的路。

洞腔內,精緻的大地妝容瞬間360度大轉變,岩壁上一道道顏色深淺不一的線條相互堆疊,宛如褶皺。很難想像,雙河洞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地質地貌變遷。

洞內的邊石壩

與典型喀斯特地貌中常見的石灰岩洞穴相比,形成於白雲岩及白雲灰質岩岩層的雙河洞別具特色。洞穴瀑布、捲曲石、石膏晶花、天青石、邊石壩等地質奇蹟,以及洞穴生物化石和活體相繼發現,為科考提供了珍貴的素材。

接著景觀燈光抬頭往上看,洞頂的圓形凹槽如同一口倒扣的鍋,多個不規則的橢圓形紋路由中心向外擴散,像浩瀚的宇宙般深邃,讓人心馳神往;低頭朝下看,巨大的岩石被水流撕裂,清澈見底的地下河在狹長的地縫中流淌,時隱時現,時緩時急。

「這便是雙河洞有名的‘天鍋’,由數百萬年前的水流雕琢而成。」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綜合科工作人員李權政說,未來,將在雙河洞最美的「天鍋」正下方修建一座小水池,上下對稱打造「海市蜃樓」,供遊客欣賞。

洞里的地下河

流水與碳酸鹽岩的無聲對峙持續了若干年。「水流像一名勤勞的搬運工,把某處的岩石掏蝕,再搬運到其他區域堆積,成就了溶洞的千姿百態。」冉秀武說。

順著光束望去,空氣中的微粒肉眼可見,李權政不由得猛吸了一大口:「雙河洞是座會呼吸的洞,這不是灰塵而是霧滴,看得見的負氧離子。」

雙河村被茂密的原始森林包裹著,十二背後景區的森林覆蓋率超60%,轄區內洞、林、山、水齊全,經檢測,某些洞道負氧離子含量約5萬個/立方釐米。

洞內景觀

「洞內幾乎沒有植物生長,但人在裡面行走並不覺得缺氧。空氣通過洞口及圍岩裂縫等通道進行實時交換,濕度和溫度相對穩定。」李權政說。

實際上,雙河洞並非密不透風,而是有107個洞口相互連通,也並非從頭通到尾,而是錯綜複雜,上下共4層。在水平面上,內部洞連洞、洞中套洞,在垂直方向,洞上有洞、洞下有洞,由流水造就的豎井「電梯」相連。

「水能削高填低,是非常神奇的介質,有地下河流經的洞穴意味著它正在生長,就像人的青年期;而有的洞水流較少,屬於中年期;有的洞屬於旱洞,猶如一位步入晚年期的老者,基本上不會再生長。」冉秀武如此比喻。

巨大的洞腔

雙河洞所在地層是以白雲岩為主體的可溶性岩石,而且面積和總體厚度巨大。雙河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困擾著諸多科考人員。

雲貴高原是遠古海洋的一部分,婁山關寒武紀地層在地質運動作用下被撕裂為「X」形裂隙。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業務高高長況光顯表示,白雲岩的質地極為難溶,許多地質學家都不相信在白雲岩里能發育出如此規模的洞穴。

「雙河洞的成因非常複雜,它所在的地層較穩定,也沒有大的斷裂通過,岩層產狀平緩。寬大洞道的形成除了水流作用外,還有硫酸作用、機械崩塌、冷凝腐蝕等多種原因。」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德遠說。

叩開地心之門 與洞穴深淵古老訪客對話

與漆黑深邃的洞穴相比,頭燈發出的白色光線太過微弱,肉眼可視範圍十分有限。遊客過處,或會有「嘰嘰嘰」幾聲,一些酣睡的蝙蝠被驚醒,快速拍打翅膀四處散開。

「大家調整好頭燈角度,認真看路。」十二背後旅遊風景區探險主管冉秀武常常會提醒遊客。腳下的「路」,其實是由一根根直插懸崖絕壁的鋼管搭建而成。

在洞內小憩的蝙蝠

「這株植物的生命力好頑強!」和洞穴外茂密的灌木叢相比,洞腔內的植物稀少。在一處洞穴的岩壁上,一株倒掛在石縫裡的蕨類植物,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在雙河洞里行走,可能會與飛貓、斑灶馬、盲步甲等種類繁多的洞穴「精靈」撞個滿懷。它們不時發出的自然響動,給寂靜的溶洞平添了幾分生機。

在遙遠的年代,古老的貴州大地開始喧囂起來,海洋生物隨著洋流漫無目的地遊弋,陸生動物在林間悠閑地嬉戲覓食。若干年里,因地質運動、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原因,種類繁多的生物化作化石,成為貴州「古生物王國」的一部分。

洞內的生物

每一塊化石都包含著獨特的歷史信息。在雙河洞留下遺蹟的生物以新的身份,穿越「石」空,與步入洞道的現代人對話,講述貴州別樣的地質變遷和生命演化。

409.9公里的洞道形成了眾多相對獨立的局部環境,且鮮有外界干擾,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特徵。對科考人員而言,雙河洞像一把打開地心之門的鑰匙。

「科考人員曾經在這裏發現大熊貓化石。」李權政的話,更是讓已步行近2小時稍顯疲態的眾人瞬間打起了精神。貼近牆壁靜聽,逼仄的洞里水流滴答作響。

自進行科考以來,雙河洞已陸續發現大熊貓化石40餘具,其中不乏數具相對完整的個體,這為科研人員開展大熊貓系統演化研究提供了良好條件。

洞內發現的大熊貓化石(圖片來源: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洞內發現的大熊貓化石(圖片來源: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

2021年,在中外聯合科考中,科研人員於兩具完整的大熊貓骨骼化石處,發現了「偽拇指」化石。經測量,其大小和現生大熊貓的相差無幾。

「這兩具大熊貓化石的保存完整度極高,在全球都屬罕見。經測年,一具生活在距今10.2萬年以前,另一具生活在距今4.9萬年以前。」王德遠說。

大熊貓在抓取竹子進食方面,四肢顯示出了特殊的演化適應現象:與其他熊類相比,大熊貓手掌多出一個「拇指」。這顆「拇指」是橈籽骨增大而形成,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拇指,與其他五個「手指」合力抓取竹子,被稱為「偽拇指」。

現生的大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生性喜食竹子。此前,由於缺乏化石證據,大熊貓從何時過渡到以竹子為主要食物的時代還沒有很好地確定。在綏陽雙河洞發現的橈籽骨(偽拇指)化石,為瞭解大熊貓食竹特性提供了重要證據。

洞內發現的大熊貓化石(圖片來源: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洞內發現的大熊貓化石(圖片來源: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

「雙河洞里有一串串烏黑髮亮的完整葡萄狀鍾乳石。」「雙河洞里曾經發現過劍齒象化石和犀牛化石。」「眼睛退化且身體呈半透明的盲魚和蝌蚪,運氣好才能在洞里見到」……

李權政一路走一路掰著手指頭向記者細數雙河洞科考的家底。洞穴系統發達的雙河洞蘊藏著大量珍貴資源,為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目前,雙河溶洞群只對外開放了水洞、石膏洞、何教洞和地下裂縫。在雙河洞里,造型復古的新能源觀光車在洞腔里低速行駛,遊客們走走停停,身臨其境體驗鮮為人知的貴州秘境之旅,近2公里的洞道通常需耗時1個小時。

洞口

「雙河洞不僅是一個自然奇觀,更是一座珍貴的藝術寶庫,到處都展現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感,讓人為之驚歎。過多的人類活動會破壞洞穴的生態系統,申遺需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李權政說。

地下「馬拉松」 409.9公里的科考接力賽

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貌眾多,雙河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底氣何在?

「雙河洞洞穴系統擁有相當規模的奇特地質景觀,尤其是世界最長的白雲岩洞穴系統、世界面積最大的天青石洞穴。」況光顯的回答很乾脆。

洞內的鍾乳石

「洞穴探險是一項長期挑戰,我們現在走過的路,都是之前一批又一批科考人員曾涉足的區域。大家走路時要小心觀察上下左右,說不定你腳底下踩的石頭裡就隱藏著一塊來自遠古生物的化石。」步行途中,冉秀武向眾人打趣道。

黃褐色的岩壁上,透水的小孔浸出些許水珠,在重力作用下緩緩向下集聚,彙入地下河。「科研人員在出發前無法知悉哪裡才是洞道的盡頭,以及與其他洞穴是否聯通,而水流恰是一位比較好的嚮導。」李權政說。

2004年1月,雙河洞被原國土資源部批準為中國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自此,洞穴的科考之路不斷提速,發佈的多項科研成果引發人們廣泛關注。

冬季枯水期是科考的最佳時節,此時,諸多中外洞穴探險家與科研工作者紛紛來到綏陽縣,對雙河洞進行考察。身穿探洞服、頭戴帶燈安全帽、手提攀岩繩索,大家至少三人一組,朝著雙河洞的未知地帶進發,探尋洞內的奧秘。

科研人員在進行科考

摸清雙河洞的家底是申遺的關鍵一步。一個洞的長度,等於洞穴系統所有主洞、支洞、豎井、地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每次測量都花費探洞者的大量心血。

1987年以來,經過楊漢奎、李坡、賀衛、讓·波塔西、周文龍、高佔冬等一批中外科考專家的多年探測,雙河洞噌噌地「長」,神秘面紗也不斷被揭開。

2006年突破100公里,2007年突破200公里,2018年達238.48公里,成為亞洲第一長洞……從最初的17公里到409.9公里,一個又一個紀錄被刷新。

「除長度外,洞穴的成因、動物化石科研價值的發掘、洞穴的保護等也同樣值得關注,目前,我們正借助先進技術為申遺提供更多的科考成果。」王德遠說。

自2003年首次申遺至今,貴州省已成功獲批4處世界自然遺產、1處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全國範圍內世界自然遺產數量名列前茅的省級行政區。

洞內的晶花石

2021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佈的《地學類世界遺產:適用標準(viii)(地質地貌標準)的全球框架》指出,全球還可能存在滿足地質地貌標準的潛力區,儘管施秉為白雲岩地貌,但白雲岩發育良好的洞穴仍處於空白。

「這給雙河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依據支撐。雙河洞的申遺之路任重而道遠,意義重大,非常值得期待。」況光顯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曉飛

本文影片素材由綏陽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編輯 羅秋紅

二審 王雨

三審 嶽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