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機器人成「上海製造」轉型新引擎

中新網上海5月26日電 (尹倩芸)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浪潮的到來,正重塑著製造業。在邁向智能製造的過程中,機器人正成為「上海製造」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近日,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採訪團走進上海,探訪過程中立刻就能感受到這裏機器人「含量」之高,隨處可見機器人的工作身影。

在上汽集團乘用車公司臨港基地數字化工廠,多台機器人同時工作,流水線上平均每70秒左右就能下線一輛車。正泰集團上海鬆江園區的正泰電氣變壓器車間里,機器人疊裝薄為0.23毫米的矽鋼片,一天可完成6名工人的工作量。

正泰集團鐵芯疊片機器人正操作0.23毫米的矽鋼片疊加工序。記者 賈天勇 攝正泰集團鐵芯疊片機器人正操作0.23毫米的矽鋼片疊加工序。記者 賈天勇 攝

傳統炊具製造商愛仕達則完成了從一口鍋到機器人智能製造的華麗轉身,自主打造機器人全產業生態鏈,並將其應用於數字化工廠。

對於傳統製造業來說,機器人的加入成為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重要助力。愛仕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合林提到,傳統製造已無法滿足企業發展需求,通過佈局機器人,愛仕達改變了傳統工廠的經營模式,也完成了數智化轉型。

愛仕達工業機器人工作場景。記者 賈天勇 攝愛仕達工業機器人工作場景。記者 賈天勇 攝

經過多年發展,上海已擁有非常強的機器人製造能力。在企業層面,國際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發那科、ABB、安川和庫卡)均在上海有所佈局。本土機器人領先企業新時達、節卡、新鬆等也在上海不斷擴大產業佈局。

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自動化生產程度的關鍵指標之一,工業機器人密度代表每萬名員工中運行的工業機器人數量,也是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參考。

上海作為全國首個將機器人密度納入統計的城市,重點產業機器人密度達每萬人383台,重點產業規上工業企業機器人密度達每萬人426台,居世界領先水平。

2023年,上海工業機器人產值為249.02億元,產量約6.6萬台,位居全國前列。眼下,上海正全力推進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推動萬台工業機器人進智能工廠,提出到2025年,製造業重點產業工業機器人密度達每萬人500台。

在上海產業政策支持下,機器人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目前,其正推進國家級人形機器人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加快研發開源人形機器人原型機、攻關具身智能大模型等關鍵技術,打造集技術研發、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撐為一體的創新生態。(完)

【編輯:周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