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館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賦能兩岸融合

中新社福州5月25日電 題:探館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賦能兩岸融合

作者 鄭江洛

台灣歷史與文化數字博物館、兩岸關係族譜資料數據庫、台胞自助服務一體機……走進正在福州舉辦的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兩岸融合專區,科技和創新結合台灣元素,吸引眾多兩岸嘉賓現場體驗和互動。

5月25日,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兩岸融合專區,吸引觀眾體驗。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5月25日,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兩岸融合專區,吸引觀眾體驗。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福州市台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蔣佩琪在參觀兩岸融合專區後讚歎連連。她表示,通過電子互動的形式可以瞭解台灣的歷史、風土、民情,台胞還能夠運用其尋根溯源,瞭解歷史,十分有意義。

在「霧峰林家遷台記憶數字博物館」展示區前,圖片、文字等內容展現了霧峰林家的遷台淵源、發展歷程、文書檔案等內容,還可以運用VR「身臨其境」。

由廈門大學團隊開發的該項目,用數字化的手段展現台灣霧峰林家遷台史以及林氏家族譜系。廈門大學教師黃文燦介紹說,林氏族人可以輸入自己的名字,「祖先是誰?家族第幾代?祖籍地在哪裡?」可以通過他們的程序查到。

5月25日,亮相兩岸融合專區的閩台傳統風貌建築數字化測繪及精細建構3D打印項目。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5月25日,亮相兩岸融合專區的閩台傳統風貌建築數字化測繪及精細建構3D打印項目。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同期亮相兩岸融合專區的閩台傳統風貌建築數字化測繪及精細建構3D打印項目,展示了風師爺、佛像、茶壺等多種3D打印產品。

傳統建築承載著閩台記憶。該項目負責人、廈門城市職業學院教授王冬曄表示,閩台兩岸傳統建築風格相似,而如今,古建築和風貌建築的工藝技法正在慢慢消失。他們力圖用數字化測繪的方式,進行風貌建築構建。

該團隊將閩台傳統風貌建築中有代表性的精細構件進行掃瞄和數字化複刻,並採用專業軟件數字化修復建築整體或局部。王冬曄說,希望未來能通過3D打印技術帶動兩岸建築業者交流。

兩岸融合專區還設置有台胞台企線上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平潭)、台胞24小時自助車管所(平潭)等設備。在台胞自助服務一體機上,有台胞子女入學、應急救助、法律維權等服務。工作人員張思雨告訴記者,台胞可以通過相關證件自助操作,還可以工商登記,包括企業註冊和建立企業備案等。「目前,機器已在平潭啟用,後續會根據台胞需求更多投放。」

本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首次設立兩岸融合專區,展示了兩岸在數字領域的最新成果和創新發展。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本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首次設立兩岸融合專區,展示了兩岸在數字領域的最新成果和創新發展。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兩岸融合專區為本屆峰會首次設立,展示兩岸在數字領域最新成果和創新發展。兩岸融合專區面積約600平方米,以「數字發展新機遇,兩岸融合新篇章」為主線,通過象徵著溝通與連接的橋樑及「回」字造型的頂部設計,體現「兩岸同胞一路走來,始終一脈相承、心手相連、守望相助」理念。(完)

【編輯:梁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