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研發出「可食用機器人」

#夜讀#【日本科學家研發出「可食用機器人」】據日本《產經新聞》5月23日報導,日本電氣通信大學副教授仲田佳弘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經過不懈努力,成功研發出世界首例以食用為目的的機器人。#日本科學家研發出可食用機器人#

「你好。我一直很期待今天與你對話。」全長約7釐米的淡黃色物體邊揮舞雙手邊發出聲音,並左右晃動著身體。它有兩個圓眼睛,是蘋果口味橡皮糖,其實是個機器人。

機器人由以明膠為原料的可食用部分以及金屬部分組成。明膠有通氣孔,使物體晃動。聲音由與機器人連接的揚聲器發出。

這個機器人能做什麼?仲田的目標是「創造全新的飲食體驗」。麵包超人是其靈感來源之一。「麵包超人從臉上撕下一部分給別人吃,人們會感受到非比尋常的美味,吃完變得精神百倍。」仲田由此聯想到,通過與食物進行交流,人類味覺可能會發生變化,於是推進相關研究。

研究契機是,對生食海鮮文化的興趣。如果食物是活動的,人們在食用時會品出不同味道嗎?

仲田2022年製作出左右晃動的棒狀機器人,就靜態和動態下的口感變化進行了調查。16人品嚐用同樣成分製成的靜態機器人和動態機器人,從多個擬聲詞和擬態詞中選擇可以描述機器人口感的詞彙。不少人用「咕噥咕噥」形容靜態機器人口感,用「哢哧哢哧」「啊嗚啊嗚」形容動態機器人口感。

在當時進行的實驗中,機器人沒有手和眼睛,但在食用活動的機器人時,感受到食物鮮活或產生罪惡感的人增加。

到了2023年,仲田進一步推進實驗,著眼於人們與機器人「意見不同」是否會影響味覺。35人事先就道德問題進行回答,然後分別品嚐與自己意見相同的機器人以及與自己意見不同的機器人。

研究團隊提出的假說是,若意見相同則會產生共鳴,人們對機器人產生好感並品嚐出甜味。但研究團隊未能確認統計顯著性。不少人回答感受到甜度差異,其實是相同的味道。

仲田指出:「這反映出,人類與機器人的互動會產生影響。」據推測,假說之所以沒能得到證實,「可能是因為,有些人在食用與自己意見相同的機器人時,對將其吞入腹中產生了罪惡感。此外,關於共鳴如何影響味覺,個體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條件整理並不充分」。

兩項實驗顯示,如果將機器人視為交流對象,人就會產生某種感情,對品嚐出的味道產生較大影響。如果能逐漸確認相關作用,或許人們可以借助機器人吃下原本不愛吃的食材。研究團隊的目標是,繼續推進研究,力爭將成果應用於飲食教育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