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揚帆,大灣區並船出海

    30年前,韓美林創作了城市雕塑《蓋世金牛》,這頭欲騰空而起的金牛,至今仍矗立在深圳蛇口的四海公園內。「當時我是想表達深圳在改革開放後展現出‘牛’的那種創業精神。」韓美林說。

    5月24日,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人文灣區機遇灣區」分論壇在深圳舉辦,著名藝術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韓美林作了題為《用藝術賦能大灣區的發展》主題演講。30年後的今天,當他再次來到大灣區,十分感慨,「大灣區這股‘牛勁’,歸根結底,是為了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是為了推動文化與文明的進步」。

    把灣區文化熬成一鍋精彩滾燙的高湯

    廣東音樂給人的一般感覺通常是優美靈動,但其實在嶺南文化的深層,一直有一種濃鬱的家國情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談到,客家箏曲《崖山哀》就記載了一段南桑治末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唯一記載這段歷史的樂曲。

    「這首樂曲,讓我們知道嶺南文化的豐富和深刻,不但可以表現宏大的歷史題材,還承載著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感情和一以貫之的家國情懷。」田青說,「構成中華民族的不僅僅是血緣,甚至不完全是血緣,而是文化。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共享的文化,是這一片地區的名片和DNA。」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和區域發展概念,更擁有共同的文化記憶。

    滄海桑田,當年讓文天祥「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歎零丁」的伶仃洋,已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伶仃洋畔一個叫作深圳的小漁村,今天已成為一個雄踞亞洲、面向世界的現代化大城市。一座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港珠澳大橋,以幾乎夢幻般的儀態飛躍於這片波濤之上。

    過去30多年,香港藝術學院前院長、香港中文大學客席副教授茹國烈一直都在香港的藝術文化界工作。在他看來,今天討論的「大灣區」雖然是一個自2015年提出的區域發展概念,但這個地區自古以來一直存在,孕育出著名的嶺南文化。

    「我常常用一個比喻,文化是一鍋湯,一個城市的文化是一鍋滾動了幾十年,甚至百年的湯。只要利用得好,加以混合、發酵和累積,在11個城市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灣區文化能夠很快熬成一鍋精彩滾燙的高湯。」茹國烈說。

    例如,佛山的武術傳統,加上香港的電影藝術,產生了《葉問》系列電影;廣東的舞獅傳統,加上動畫科技,產生了《雄獅少年》動畫,又由廣州大劇院改編為音樂劇;還有黃飛鴻的故事,廣東涼茶的故事……11個城市從來都是同一個區域,有著互相關聯的文化和故事。

    大灣區成為港澳青年就業創業的最佳選擇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記得,小時候爸媽帶他去中山,要先去澳門再轉到中山,幾乎要一天時間;而現在,他的孩子們可以從香港出發,一個小時內到達灣區的很多地方。

    「硬件聯通之後,更需要軟件的交流互動。粵港澳三地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我們應該把握機遇、善用優勢,鞏固灣區的文化內涵,推進深度交流合作,把我們的歷史、文化、人文精神,讓一代又一代灣區人傳承下去。」霍啟剛說,「海外人士對‘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概念也很感興趣,對他們來講這是巨大的市場。通過香港,可以便利地踏入幾千萬、上億的市場,這讓他們欣喜。」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超過8600萬人口,比世界其他三大灣區之和還多;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5萬家,處於世界前列。近年來,廣東高水平建成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服務支撐體系,助力港澳青年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第十三屆廣東省政協委員、澳門青年聯合會理事長黃家倫說:「跟澳門相比,內地無限大,澳門青年非常喜歡內地的機遇與發展。」星競威武集團董事長兼CEO何猷君說:「大灣區9市與港澳文化同根同源,方言相通,氣候相同,飲食相宜,對港澳青年有天然的歸屬感和吸引力,是港澳青年赴內地就業創業的最佳選擇。」

    青年的選擇將是大灣區的未來。廣東省自2020年實施「展翅計劃」港澳台大學生實習專項行動以來,累計吸引8000餘名港澳台學生報名,共有3800多家機構提供超過1.2萬個優質實習崗位。截至目前,廣東已有數十所大學具備港澳招生資格,就讀的港澳學生已超過1萬人。

    以和而不同的胸懷構建共同的精神家園

    在地理位置上,粵港澳大灣區是東西方文化兼容並蓄、交流互鑒的前沿。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粵港澳大灣區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許欽鬆談到,大灣區所具有的一個很大優勢,是它的國際化,「既是推廣本土優秀文化,又是引進外來優秀文化的平台」。而大灣區又是中國科技和創新的重要基地,2022年在深圳舉辦的「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便首次以藝術和科技為主題,吸引眾多香港、澳門以及內地藝術家參與,為文化和科技的交彙提供獨特的平台。

    2023年7月是「僑批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10週年。「批」是閩南語,即「信」的意思,華僑與家鄉的書信往來便是「僑批」。僑批是華僑移民史、創業史及廣大僑胞對祖國經濟社會發展所作貢獻的歷史證明。

    在論壇上,汕頭市檔案館僑批分館名譽館長林慶熙說:「僑批檔案是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創業的歷史見證。把中外包容在裡面,把內地跟港澳台都包容在裡面。」他建議,要以「搶救」的姿態,推動珍稀資料的整理和活化,用僑批講好華僑故事,講好廣東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是重視本原與來處的國家,「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而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的「常」與「不變」,既是時間的哲學,更是一種成熟的文化辯證之道。這變革中帶有惜舊而布新的赤誠,亦包含和而不同的胸懷。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誌良強調,在百年不遇的世界大變局中,民族複興,不僅僅要經濟增長、科技進步、社會發展,還要回歸文化傳統,重振民族精神。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大灣區建設不僅僅有經濟發展、科技創新,還必須建成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需要構建共享的價值,和共同的身份認同,只有這樣,粵港澳三地才能擰成一股繩,並船出海,才有足夠的力量去爭奪國際話語權。」吳誌良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趙安琪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5月27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