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體驗:自動駕駛卡車編隊上路跟車轉變無卡頓

自動駕駛卡車編隊近日駛上北京高速開啟測試,安全員在主駕駛位雙手不觸碰方向盤,編隊中的後車像老司機一般「絲滑」地跟車。近日,北京市智能網聯政策先行區正式開放智能網聯重型卡車編隊行駛申請,率先發佈智能網聯重卡編隊管理細則,填補了領域內專項規範空白,首批獲準開展自動駕駛卡車編隊行駛測試的企業開啟新旅程。

記者從北京市自駕辦獲悉,北京亦莊已在160平方公里範圍內實現車路雲網圖一體化覆蓋,自動駕駛測試里程近3000萬公里。

5月27日,記者體驗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卡車編隊進行高速路測試。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5月27日,記者體驗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卡車編隊進行高速路測試。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電子眼讓卡車「1000米範圍車輛和路況

5月27日,記者體驗了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卡車,它自重9噸,滿載時的卡車重量達49噸。6個攝像頭、6個激光雷達、3個毫米波雷達,它們是安裝在自動駕駛卡車上的「眼睛」,不僅能夠讓卡車360度「看」清周圍車輛的位置和速度,更能「遠望」前方1000米範圍的車輛和路況,可謂卡車的千里眼和順風耳。與自動駕駛客車類似,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安裝在卡車車身的四周,只不過由於卡車體形龐大,這些自動駕駛設備在車身上並不突兀,如果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這一輛輛普通的重卡其實暗藏玄機。

自動駕駛卡車,自重9噸,滿載時卡車重量達49噸。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自動駕駛卡車,自重9噸,滿載時卡車重量達49噸。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記者體驗時乘坐的是自動駕駛卡車編隊的領航車,車輛主駕位置有安全員。卡車從六環進入京台高速後,安全員開啟自動駕駛模式,雙手離開方向盤,眼睛隨時觀察著路況,尤其關注左、右兩側社會車輛行駛的情況。駕駛室內,裝有多台顯示屏,這與自動駕駛客車一致。在進入收費站之前,車輛自動減速,並自動選擇好ETC收費口,平穩通過,在轉彎、進匝道、變道時,車輛也都行駛得非常絲滑,沒有卡頓。

自動駕駛卡車6個攝像頭、6個激光雷達、3個毫米波雷達,它們是安裝在自動駕駛卡車上的「眼睛」。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自動駕駛卡車6個攝像頭、6個激光雷達、3個毫米波雷達,它們是安裝在自動駕駛卡車上的「眼睛」。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自動駕駛卡車編隊的每輛車保持一定車距,如果有其他社會車輛駛進車隊,後車將自動調整車距,待社會車輛駛出車隊後,後車再調整車距,跟上領航車。

小馬智行副總裁李衡宇介紹,現階段開展的自動駕駛卡車編隊測試為領航車主駕有人,領航車通過無線通信與跟隨車進行數據共享和協同決策。自動駕駛卡車編隊測試的形式為「1+N」,也就是說,有一輛領航車,以及多輛自動駕駛卡車組成編隊,在北京測試時的「N」一般為3-5輛車。按照相關管理細則規定,目前自動駕駛卡車編隊前後車主駕駛位均需設安全員。李衡宇表示,預計今年年內,將逐步有序推進編隊後車實現「主駕無人」,未來將實現「車內無人」,也就是說車內不再有安全員。

記者瞭解到,卡車編隊自動駕駛可通過消除前後車輛製動差異時間,縮短跟車距離,前車可為後車破風,有效降低空氣阻力,從而降低碳排放,實現綠色出行。同時,卡車編隊自動駕駛提高道路使用效率,減少交通事故。

駕駛室內,裝有多台顯示屏。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駕駛室內,裝有多台顯示屏。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亦莊自動駕駛測試里程已近3000萬公里

汽車芯片是自動駕駛的「心臟」,在北京亦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園里,芯馳科技的展廳陳列了全系列芯片產品及解決方案,覆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中央網關和高性能MCU等領域。

北京亦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園里,芯馳科技的展廳陳列了全系列芯片產品。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北京亦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園里,芯馳科技的展廳陳列了全系列芯片產品。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自動駕駛芯片的發展趨勢是大算力和通用性,輝羲智能聯合創始人楊玥介紹,今年計劃推出高階智駕芯片R1,這是第一顆國產原生適配Transformer大模型的車規大算力芯片,算力將在數百Tops級。該芯片計劃2025年上車量產,支持城市NOA(領航輔助駕駛)量產落地,這將為車企打造中國版的FSD(高階自動駕駛)。

芯馳科技的展廳陳列的智能座艙。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芯馳科技的展廳陳列的智能座艙。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劉亞輝介紹,目前北京亦莊以新能源智能整車製造為基石,形成了北京平治、小米汽車兩大重要整車生產基地,形成了完善的自動駕駛產業生態。另外,北京亦莊通過統籌車路雲網圖各類資源進行融合試驗,打通網聯雲控式自動駕駛的關鍵環節,打造了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輛的城市級工程試驗平台。

輝羲智能工作人員在展示自動駕駛域控製器。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輝羲智能工作人員在展示自動駕駛域控製器。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北京亦莊已在160平方公里範圍內實現車路雲網圖一體化覆蓋,8大應用場景全面示範,部署車輛超過800輛,為30家測試車企發放道路測試通知書,自動駕駛測試里程近3000萬公里。劉亞輝表示:「我們通過政策創新和場景創新,把整個城市打造成為全球自動駕駛企業的真實世界試驗場,不斷為新產品、新技術提供測試驗證環境,加速自動駕駛產業鏈技術突破和應用創新。」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