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三題:耳念珠菌

以下是今日(三月十三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凱欣議員的提問和署理醫務衞生局局長李夏茵醫生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報,香港自二○一九年出現首宗海外輸入的耳念珠菌個案至二○二三年十月底,共檢測到逾600宗耳念珠菌帶菌個案;而單是二○二三年首十個月錄得的個案便有約350宗,較二○二二年增加逾兩倍,當中近半數為院內感染個案,並且集中在九龍中聯網的醫院。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統計,二○一九年至今,每年感染耳念珠菌的個案宗數、患者年齡及死亡人數(以表列出);

(二)有否統計,第(一)項所述的個案中,有多少宗屬於在公立醫院感染的個案,以及所涉患者人數,並按涉事醫院列出分項數字;

(三)鑑於據報,公立醫院於二○二三年首十個月的耳念珠菌帶菌個案數目大增,是否知悉,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有否了解原因為何;

(四)針對多重耐藥性真菌,公立醫院現時有甚麼感染控制的新措施;

(五)鑑於據報,有不少病人因入住公立醫院而成為多重耐藥性真菌/細菌帶菌者,當局有否檢討公立醫院的有關防感染控制措施是否足夠;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及

(六)對於感染多重耐藥性真菌/細菌的獨居老人或其家人無能力照顧他們的患者,是否知悉,醫管局現時有否措施於該等患者出院後提供支援及跟進;若有,是否知悉醫管局會否考慮加強有關支援;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陳凱欣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經徵詢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耳念珠菌為一種多重耐藥真菌,於二○○九年首次在日本一名病人的外耳道中發現並分離。其後,耳念珠菌在全球迅速傳播並造成感染。目前已有超過50個國家發現並分離耳念珠菌,世界衞生組織亦已認定耳念珠菌對全球公共衞生構成嚴重威脅。

耳念珠菌主要透過接觸受污染的環境表面或設備、直接或間接接觸帶菌者而傳播。耳念珠菌生命力頑強,具耐高溫高鹽特性,可粘附在物體表面並形成生物膜,能在環境中存活數個月,亦能抵抗一般消毒劑,因此容易在醫療機構內傳播及造成爆發。

耳念珠菌可在非侵入性的身體部位繁殖而不發病,另一方面,耳念珠菌發病時可影響腹腔、傷口、耳朵和血液,而這些感染可以變得嚴重。醫管局一直主動採取措施監測耳念珠菌,包括加強入院篩查及臨床樣本檢測。由二○一九年本港出現首宗海外輸入耳念珠菌個案至今年二月二十九日,醫管局共錄得800宗耳念珠菌個案,絕大多數均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個案年齡介乎20歲至99歲,當中約百分之九十八的個案為無症狀帶菌者,即出現感染症狀的個案僅為百分之二。醫管局錄得個案包括所有死因的30天死亡率為百分之十六點五,絕大多數的主要死因均為其他自身疾病。

耳念珠菌個案數目在過去數年上升,相信與在疫情期間醫院需要處理大量病人,以及廣泛使用抗生素有關。為減低耳念珠菌在院內傳播的機會,醫管局一直採取「早發現、早隔離、早滅菌」及風險為本的策略。醫院會透過主動監測及針對高風險病人進行入院及住院期間的篩查,盡早找出潛在的帶菌者以分隔病人,並實施接觸傳播防護措施及提供專用醫療儀器,防止交叉感染。同時,醫院亦重點加強員工手部衞生及病房環境衞生,包括手部衞生稽查、加強清洗所有病房的空調通風口、加強清潔消毒帶菌病人的周圍環境及增加更換床簾次數等。

就帶有耳念珠菌的病人而言,醫護人員會因應其臨床情況,提供適時的跟進及向病人及其家屬提供感染控制資訊和小冊子。若病人出現感染情況,醫生會處方藥物治療;對於大部分只是帶菌而無感染徵狀的病人,醫護人員會為病人作個別評估,處方為期三個月的除菌療程,以縮短帶菌情況及減低出現有關感染風險。

感染包括耳念珠菌在內的多重耐藥性病菌的病人出院後,一般只需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及避免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同時保持環境衞生和物品清潔,以預防及控制多重抗藥性微生物在社區傳播。如病人及家庭有個別需要,醫管局會為病人轉介社康護理服務,提供支援及跟進,如監察感染徵狀,或確保病人跟從醫生處方,正確使用抗菌素等。

此外,為加強安老院舍對耳念珠菌的感染控制,醫院會為院舍病人按風險評估進行出院篩查。此外,醫管局及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已加強合作,為有帶菌院友的院舍提供感染控制評估及建議,並安排帶菌院友進行覆檢,防止耳念珠菌在院舍傳播。

醫管局會繼續密切監測多重耐藥性病菌的情況,並適時檢討轄下醫療設施有關感染控制措施。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