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六題:為中小學生提供的體育活動

以下是今日(三月二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鄭泳舜議員的提問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的書面答覆:
 
問題:
 
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於去年公布的《全港社區體質調查》結果指出,兒童及青少年的體能活動量未達至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水平(即每星期平均每天進行60分鐘或以上中至高強度的體能活動)。有意見認為,增加中小學生的體育課時,可促進他們達致身心健康。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鑑於當局在上月二日向本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就中小學體育及藝術教育提交的討論文件指出,學校普遍以全方位學習模式強化學生體育發展,包括增設如早操等體育活動時段、在多元智能課中增加體育活動比率、在小息、午息或課後時間為學生安排參與體能活動,以及舉辦校隊訓練、社際或班際體育比賽等,當局有否統計,採取上述學習模式的學校比例,並按二○二一年立法會換屆選舉地方選區以表列出分項資料;當局有否評估該等學校採取上述學習模式的成效;
 
(二)有否統計全港學校所引入的新興運動項目的數目和類別,以及引入新興運動項目學校的比例;如有,詳情為何(包括學生是在體育課或以課外活動形式參與);
 
(三) 鑑於政府自二○一八年起透過「退役運動員轉型計劃」,支持學校聘用退役運動員擔任學校體育推廣主任,過去五年,透過該計劃受聘的退役運動員數目,以及該等運動員屬於哪些體育項目及平均薪酬為何;
 
(四)鑑於現時《體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訂明,學校在小學階段應分配總課時的百分之五至八予體育課,但二○二二年推出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試行版)則建議體育課時佔總課時不少於百分之五,當局現時對小學體育課時的規定為何;
 
(五)當局有否檢視及統計,中小學體育課的課時是否達致總課時百分之五至八的比例,以及有否詳細統計中小學每周平均的體育課時;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六)鑑於據悉,香港學生的體育課時比內地、新加坡及芬蘭學生明顯較低,另有民調指出,有逾七成半的學生家長贊成增加體育課時,當局會否考慮就增加體育課時進行研究,並與教育界等尋求共識;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體育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之一,故一直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讓學生能透過中小學校園生活,獲得均衡的全人發展機會。就推動中小學體育的方向和策略,教育局已在二○二四年二月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註一)詳細闡述。協助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中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之一。學校除了按教育局要求根據體育課程指引為中小學生提供每週最少兩節體育課外,亦普遍以全方位學習模式,透過多元化課堂內外的體育活動,發展學生體育技能及提升他們的體適能,建立恆常參與體能活動的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就鄭泳舜議員的提問,現覆如下:
 
(一)及(二)教育局一直致力支援學校以全方位學習模式推動學校體育發展,透過持續更新課程指引、製作學與教資源、提供體育教師培訓、組織教師專業網絡,以至近年開展的「躍動校園 活力人生」計劃  等不同方式,協助學校靈活安排不同體育活動。根據教育局與學校接觸及相關資料顯示,學校普遍以全方位學習模式推動學校體育發展,如在早會前、小息或午息,及課後時間等,按校情為學生適切安排參與多元化體能活動;組織與體育相關的課外活動;舉辦陸運會、水運會和校隊訓練;以及安排學生參加不同的校外體育比賽等方式,增加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
 
為推廣新興運動,教育局鼓勵學校配合體育課程,靈活引入不同的體育項目,並製作多元化的學與教資源如花式跳繩、三人籃球等,以及舉辦教師專業發展課程,介紹不同新興運動如匹克球、巧固球、軟式曲棍球等,提升教師的認識。由於學校引入不同的體育項目受眾多因素如環境設施、學生興趣、教師專長和經驗等影響,教育局並沒有就有關的資料作統計。
 
此外,學校也積極參與不同政府部門的體育活動。例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的「學校體育推廣計劃」一直廣受學校歡迎,二○二二至二三年度的參與學校共608間,學生總人數逾34萬5千人。二○二三至二四年度的計劃亦增加籌辦新興運動項目,例如三人籃球等。為鼓勵學生多做運動,改善心肺、肌肉和骨骼健康,減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風險,二○一九/二○學年起推廣計劃下的「sportACT獎勵計劃」獎項指標還涵蓋一些日常的體能活動如家務、行樓梯、交通往來的急步行走、遠足等,將運動習慣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三)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主辦的「退役運動員轉型計劃」目標是提供更多機會予運動員發揮潛能,讓他們於退出訓練和賽事後可開展更長遠的事業;協助學校和體育機構推廣體育運動;以及發掘和培育具潛質的體育人才。過去五年,在計劃下共有249人受聘為學校體育推廣主任,相關人數及其來自的運動項目載列如下:
 

  學年
運動項目 二○一九/二○ 二○二○/二一 二○二一/二二 二○二二/二三 二○二三/二四
三項鐵人 4 4 1 1 1
手球 6 6 4 6 6
水球 0 0 1 0 0
田徑 4 4 5 4 3
乒乓球 1 1 1 1 1
羽毛球 0 1 0 0 0
足球 3 3 7 8 6
板球 1 1 0 0 0
空手道 5 5 5 3 3
保齡球 7 7 6 6 6
柔道 2 2 2 2 2
拳擊 0 0 0 2 2
單車 9 8 3 5 6
棒球 1 1 1 1 1
跆拳道 1 2 3 3 4
滑浪風帆 1 0 0 0 0
運動攀登 1 1 1 1 1
璧球 1 2 1 1 1
獨木舟 0 0 0 1 1
龍舟 0 0 1 1 1
賽艇 4 4 3 2 2
蹼泳 1 1 1 1 1
籃球 0 0 1 0 0
總數 52 53 47 49 48

 
受聘的退役運動員的薪金是根據其於香港代表隊成年級別運動員或職業運動員的訓練年期及相關工作經驗而釐定, 起薪點介乎每月17,980元至25,590元。
 
(四)、(五)及(六)不同地區的教育制度、課程架構、教學和評估政策的制訂,均建基於其獨有的社會文化、背景、空間環境、歷史及經濟等因素。在制定香港的體育課程時,教育局和課程發展議會已整體考慮香港學生五育均衡發展的需要,以及平衡香港社會對學生學習的不同訴求。現時,普遍學校按課程指引為中小學生提供每週最少兩節體育課,並透過多元化的體育活動,培養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發展學生體育技能及提升他們的體適能,建立恆常參與體能活動的習慣,並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根據二○二二年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試行版)的建議,小學體育課時佔總課時不少於百分之五,當中並不設定上限。學校可靈活運用彈性課時,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均衡發展。有關課時建議亦已廣泛諮詢業界意見並得到支持。根據課程探訪觀察所見,部分小學靈活地安排每週三節或以上的體育課,顯示有關建議能讓學校在編排時間表上更具靈活性。
 
學生的體育發展並不局限於學校的體育課堂。學校應以全方位學習方式善用彈性課/學時,並鼓勵學生在課餘時間參與體育活動。教育局在二○二四年二月向全港學校發出通告第5/2024號「透過推動體能活動發展活躍及健康生活方式」(註二),向學校提供策略及具體建議措施,以及相關的學與教資源和支援措施,例如提供體能活動例子和日誌,引導學生除了體育課外,可透過參與校隊訓練和日常的體能活動如急步行、行樓梯、家務、伸展運動等,將運動習慣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教育局一直通過視學、學校探訪、日常與學校溝通等途徑,了解和檢視學校工作(包括體育課時)的推行情況,並提供專業意見和支援,促進學校自我完善和持續發展。如發現學校不符合要求,會即時作出跟進。教育局會持續提供更多支援,亦會與康文署和其他部門合作,協助學校促進學生的體能及健康。
 
註一:www.legco.gov.hk/yr2024/chinese/panels/ed/papers/ed20240202cb4-123-3-c.pdf
註二:applications.edb.gov.hk/circular/upload/EDBC/EDBC24005C.pdf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