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問日本核汙染水排海:何時到達中國沿海?海鮮還能吃嗎?

2011年3月11日,一場里氏9.0級的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對福島核電站造成毀滅性打擊,導致核電站1至3號機組堆芯熔燬。這場核泄漏事故,成為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大爆炸後人類曆史上的又一場核災難。福島核事故後,核電站積聚了超百萬噸核汙染水。隨著核電站積聚的核污水越來越多,在距離福島核事故過去10年後,2021年4月,日本政府宣佈要將福島核電站的污水排入大海。

當地時間8月22日,日本政府舉行相關閣僚會議後宣佈,將從8月24日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染水排放入海。日本排放的核污水里都有啥?排汙後何時到達中國沿海?海鮮還能吃嗎?

Q1.日本排放的核汙染水裡都有啥?

日本核汙染水中含氚、鍶-90、銫-137、鈷-60、碳-14等放射性核素。

極微量的氚對人體影響較小,但氣的氧化物能夠最大程度地被肺臟組織和無損傷的皮膚所吸收產生內照射,會對遺傳、生殖和生長髮育造成嚴重傷害。

銫-137具有較強的放射性、揮發性以及活性,環境中的銫-137進入人體後容易滯留在全身軟組織尤其是肌肉中,攝入量過大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放射性碘汙染中131碘屬於高毒性核素,進入人體後容易在甲狀腺中積累,損傷甲狀腺細胞,當損傷持續發生時,人體會發生低甲狀腺素血症,嚴重的甚至導致癌變。另外,未成年人由於甲狀腺代謝比較旺盛,受到的傷害相對比較嚴重。

鍶具有很高的毒性,當大劑量的放射性鍶進入體內時,會引起機體的急性或慢性損傷,因為鍶與鈣的化學性質相似,作為典型的親骨性元素,容易影響骨骼和牙齒的鈣化過程,導致畸變、癌變等,危害骨骼健康。

圖源/央視新聞圖源/央視新聞

日方主張,日本所排之水並非“核汙染水”,而是經過ALPS“多核素去除設備”淨化過的處理水。但美國《科學》雜誌指出,ALPS在淨化處理過程中,會不時漏掉釕、鈷、鍶、鈈等放射性壽命更長且更危險的同位素。半衰期達到數萬年。

核汙染水入海可能對人造成損害的路徑 圖源/百度百科核汙染水入海可能對人造成損害的路徑 圖源/百度百科

而核汙染水中的放射性氚會被海藻吸收,形成穩定的有機氚,被魚蝦吃掉,走向人類的餐桌。此外,核汙染水中鈷60的半衰期大約是5.27年,其在衰變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伽馬射線,人如果長期暴露於伽馬射線中,將會引起血液系統的疾病。核汙染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短則十幾年,最長的能達到5000多年。

Q2.排汙後何時到達中國沿海?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會擴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區域,3年後美國和加拿大將遭到核汙染影響,10年後蔓延到全球海域 。

02:19

視頻來源:中國科學雜誌社

早在2021年,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張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團隊從宏觀和微觀兩種不同的角度分別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質的擴散模型,並實現了福島核污水排放計劃的長期模擬。其中,宏觀模擬結果表明,核污水在排放後240天就會到達我國沿岸海域,1200天后將到達北美沿岸並覆蓋幾乎整個北太平洋

圖源/中國科學雜誌社圖源/中國科學雜誌社

隨後,汙染物一邊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著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擴散,另一邊通過澳州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轉移。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汙染物的排放位置是在福島附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汙染物高濃度區域將沿著35°N線附近向東延伸,從開始的東亞附近海域擴散到北美附近海域。在第2400天時,中國東南沿岸海域主要呈現濃度較低的淺粉色,而北美西側海域已經基本被濃度較高的紅色覆蓋

Q3.日本為什麼不顧反對堅持排汙?

日本2011年發生福島事故後,為控製核反應堆的溫度,東京電力公司向反應堆內注入大量冷卻水。反應堆內的冷卻水再加上雨水與地下水日複一日地湧入,核電站內不斷產生越來越多帶有輻射物質的核廢水。

實際上,核汙染水的處理方式,並不只有入海這一種選擇!日本政府專家組發佈的報告中,曾經提出過注入地層、排入海洋、蒸汽排放、電解釋放、固化填埋等五種方案。

圖源/央視新聞圖源/央視新聞

在這5種方案中,將核汙染水排入海里是成本最低的,預估需要17億—3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2億—2.03億元。最昂貴的辦法是將其固態化埋入地底,預估其成本是排放入海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2020年2月,日本政府負責處理核廢水問題的相關委員會發表評估報告,列出了排放海洋和蒸汽釋放兩種方案,並稱綜合操作、技術、經濟和時間因素來看,排汙入海“更加切實可行”。日方稱,氚排入海中對人類健康影響“相對較小”。

專家認為,國際社會迄今為止,將核廢水排入海洋這一做法史無前例。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日本政府此舉將構成典型的海洋環境汙染行為,應承擔相應的國際法責任。

不過,日方最終選擇了排放入海這一“所需時間最短,花費也最少”的方案,打算把風險轉嫁給全世界。

Q4.進口海鮮還能吃嗎?

自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我國已經對日本進口食品出台較為嚴格的檢測標準。進口日本部分地區食品、飼料等要提供日本政府出具的放射性物質檢測合格的證明與原產地證明;各地檢驗檢疫機構要對進口的食品進行放射性物質檢測,合格後方可進口。2012年至今,食品中放射性物質監測工作已納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範疇。所以,大家既要保持警惕,也不必過度擔憂,我們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海鮮,基本都符合國家檢測標準,可以放心食用。

核廢水對我國近海漁業影響很小,因為根據北太平洋洋流圖,核廢水將隨日本暖流向西北方向漂流,並隨北大西洋暖流率先抵達加拿大海域,隨後在加利福利亞洋流的推動下擴散至美國西海岸海域,最後經北赤道暖流抵達中國台灣海域並進一步擴散至中國東海海域,這個過程時間很長,且近海有來自內陸河流的河水注入,進一步減小了影響。

但是對於遠洋漁業,核廢水的影響相對較大,我國的遠洋漁場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海域,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域也是核廢水排放後首先受到汙染擴散的海域。

因此,在選擇和食用海鮮時,我們應該注意其產地和種類,並根據相關標籤和信息進行判斷。

Q5.日系化妝品到底安不安全?

日本的化妝品在中國具有較大的影響力。2019年開始,日本成為中國化妝品第一進口國,直到2022年位置被法國取代。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中國化妝品行業TOP5進口國分別為法國、日本、韓國、美國、英國。其中,法國進口金額達到41.9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8.64億元),占總進口金額的比例為24.98%;其次是日本,進口金額為41.6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6.23億元),占總進口金額的24.77%。

那麼,核廢水排放是否會對這些日資化妝品產生影響?還能正常使用嗎?

有行業人士對媒體表示,首先要以是否使用海洋原料對化妝品進行分類。核廢水排放可能會對海洋來源的原料產生影響,如海藻、魚膠原蛋白等。“除了直接來自海洋的化妝品原料外,還包括了一些放射性元素可能會被海洋生物富集,並被帶入化妝品原料的情況。”

公開資料顯示,日本政府並沒有出台任何政策和標準強製化妝品工廠進行放射性檢測。在發生地震後,日本化妝品工業聯合會(行業組織)發表聲明稱:“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所釋放到大氣中的放射性物質不會導致化妝品對消費者的健康產生影響。”日本一些化妝品公司也增加了產品的放射性濃度檢測項目。

根據我國《海關法》《放射性汙染防治法》規定,海關依法對各類海關監管對象開展核輻射監測,以防範放射性物質非法出入境。

Q6.日本行為是否違反國際法?

隨著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汙染水排入大海的計劃即將實施,日本國內的反對聲浪不斷高漲。日本法律界人士表示,向海洋排放核汙染水違背了國際法義務。

日本律師戶塚悅朗從事與環境汙染相關的訴訟案已有數十年,他指出,日本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公約的締約國,有義務遵守公約,強推核汙染水排海計劃違背了公約規定的義務。

日本律師戶塚悅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92條規定,各締約國有保護保全海洋環境的義務。第194條第3款規定應防止從陸地排放有毒有害物質,向海洋排放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核汙染水,違反這些條款的規定。

圖數解丨日本宣佈8月24日起將核汙染水排海 一圖回顧事件始末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新華社、每日經濟新聞、中新經緯、第一財經、新京報、中國科學雜誌社、中國環境報、百度百科

編輯 代文佳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