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4000億韓元,南韓要做第四軍火出口大國?

▲資料圖:在韓美軍事演習媒體開放日上拍攝的參演K-9自行火炮。圖/新華社▲資料圖:在韓美軍事演習媒體開放日上拍攝的參演K-9自行火炮。圖/新華社

據參考消息網援引外媒報導,南韓官員4月17日說,南韓計劃今年投資4000億韓元(約合2.88億美元),研發用於國防產品的先進材料和零部件,以加強本國軍工產業競爭力。

據報導,南韓的目標是,到2027年在全球武器出口市場中佔據5%的份額,成為第四大防務產品出口國。其在2022年創下了173億美元的武器出口紀錄。

密集發佈的豪言壯語

近日,南韓產業部長官安菲臘迪根在訪問南韓航空航天工業公司總部時表示,「希望國防部門成為支持經濟的新的重要出口領域」。他補充稱,南韓政府將積極與相關機構合作,以增強國防工業競爭力,包括注入至少10萬億韓元(約合72.3億美元)貿易融資。

由於上述講話繫在生產軍用飛機的企業發佈,安菲臘迪根著重提及推動FA-50戰鬥/教練機出口的重要意義。這並非南韓政府高官首次在軍售領域發出如此豪言壯語。

去年10月17日至10月23日,南韓高調舉辦號稱亞洲最大的航空航天與國防展覽會,被稱為「美中俄以外第一種五代機」的南韓本土戰鬥機KF-2首次高調公開飛行表演。親臨現場的南韓總統尹錫悅發表了將國防工業作為「南韓未來增長關鍵部門」的豪言壯語,承諾到2027年讓南韓成為世界排名第四的武器出口國。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數據,2018年至2022年間排名前10的軍火出口國為美、俄、法、中、德、意、英、西、韓、以色列,南韓希望屆時超越中、德、意、英、西。

去年11月下旬,南韓生產火炮的主力企業韓華航空航天公司執行副總裁金升源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實現政府既定目標信心十足」。

去年12月,尹錫悅視察韓華總部辦公室,同時出席由政府、軍方和私營企業參加的國防出口戰略會議,在留言簿題寫了「我支持南韓國防工業的大膽挑戰」。

▲資料圖:南韓總統尹錫悅。圖/新華社▲資料圖:南韓總統尹錫悅。圖/新華社

豪言背後的底氣與算計

南韓政要敢於密集發佈關於軍火出口的豪言壯語,底氣當然是有一些的。

有媒體分析指出,由於北韓半島南北方長期處於「不戰不和」的對峙狀態,南韓軍工企業業績一直高速穩定增長,生產火炮的韓華、生產坦克的現代Rotem(南韓現代汽車集團的下屬企業)和生產軍用飛機的南韓航空航天工業公司均有一定市場競爭力。

金升源總結了南韓軍火出口的「四大優勢」,即快速的交付時間,製造效率和實力,政府支持國防承包商意願強烈,地緣局勢緊張對國防產品需求很大。各國評論家至少在「交付快速」方面高度認同。而且南韓政府對軍火出口補貼十分慷慨,國家出口信貸機構以有吸引力的條件提供全面的融資方案。

國際和平研究所數據顯示,2018-2022年南韓雖僅佔全球武器出口市場份額2.4%,但較此前5年同比增長74%,是全球前10大武器出口國中最高的。

許多分析家都指出所謂「烏克蘭效應」,即由於俄烏衝突,促使許多「前線國家」因擔心自身安全而急欲軍購「補倉」,而西方傳統軍工強國又因產業升級、環保、社會觀念轉變等種種原因產能大幅萎縮,採用西方「軍標」又能快速供貨的南韓產品恰可填補這一空白。

2023年12月,韓華和波蘭簽署價值逾26億美元的協議,將於2027年前向波蘭出口152門K9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而這項協議本身又是另一項更龐大協議的一部分,後者價值220億美元,內容系向歐洲國家累計供應總數達672門的K9榴彈炮,和288門K239「天舞」多口徑多管火箭炮,這是南韓國防工業系統有史以來最大的軍火出口合約。

此外,波蘭此前還曾表示,「意向購買」多達308門K9榴彈炮和820輛K2「黑豹」坦克……這些都被認為是「烏克蘭效應」帶給南韓的豐碩收穫。可以說,只要這筆大單順俐落實,再加上沙特等中東國家的訂單(2022年沙特一次訂購價值32億美元的防空導彈),南韓高官就軍火出口放出的種種豪言壯語就已有相當一部分「落袋為安」了。

底氣之外,還有執政黨和政府的算計。南韓國防工業研究協會會長徐尚宇指出,南韓長期依賴貿易順差,但芯片等傳統拳頭產業陷入低迷,令南韓經濟陷入赤字狀態,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武器出口可以在填補缺口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由於朝野黨爭激烈,而軍火出口利益又被親右翼的寡頭、財閥高度壟斷,在國會佔據多數席位的左翼在野黨儘管表面上也泛泛而談「支持軍工出口以利就業和民生」,實際卻採取了「不合作」的消極態度。

路透社曾有分析指出,南韓軍火之所以能打開一些國家的市場,其自身羞於啟齒的關鍵因素,是能向這些意願強烈卻囊中羞澀的國家提供出口方巨額貸款。但根據現行法律,南韓進出口銀行給任何借款人的單筆貸款不得超過其總股本(約15萬億韓元)的40%,即約6萬億韓元(約合43.38億美元)。

而確保南韓政府和右翼執政黨「交作業」的最大底氣——歐洲國家、尤其是波蘭訂單和意向訂單,單筆價值都在220億美元以上,南韓在與波蘭的第一階段協議履行過程中已向對方提供約6萬億韓元貸款,按照現行法律再無追加貸款餘地。

鑒於此,年初南韓部分議員曾專門提出法案,試圖將南韓進出口銀行股本增加至25萬億至35萬億韓元(190億至260億美元),以此提高貸款限額,這項法案被認為試圖為「波蘭大單」專門開一盞「綠燈」。

政府和執政黨原本希望,借「大局為重」壓制反對黨掣肘,但在4月10日舉行的國會選舉最終以執政黨慘敗並喪失更多議席告終,執政黨的許多政要引咎辭職。此時再提「第四大軍火出口國」的豪言壯語,顯有穩定軍心,並反將形勢正盛的反對黨一軍之意。

▲資料圖:南韓以及波蘭官員在南韓現代羅特姆工廠舉行K-2坦克出廠儀式。圖/IC photo▲資料圖:南韓以及波蘭官員在南韓現代羅特姆工廠舉行K-2坦克出廠儀式。圖/IC photo

軍火出口恐是雷聲大雨點小

然而要實現「執政黨的小目標」也並非那麼容易。

許多分析家指出,韓華所謂「四大優勢」其實真正可靠的只有「量足、交貨快」和「西方軍標、東方售價」兩條,「政府支持」受製於貸款額度並不可靠,「製造實力」也更多屬「賣家秀」的廣告詞。

由於自身軍工科研能力有限,南韓軍火很大程度上屬於利用歐美「貨架組件」拚裝的,綜合性能尚待考驗不說,許多關鍵子系統和技術來自美國。而後者又是知名愛用「長臂管轄」,一旦發作,買家高價進口的武器系統將因美方作梗變成無法派上用場的豪華玩具,而南韓這個賣家卻並無多少提供「售後保障」的能力。

一些分析家指出,南韓近年來軍火出口的「爆發」,和美國及北約的扶持和「補缺」息息相關。尤其俄烏衝突爆發後,北約急需向軍火庫補充北約製式的武器彈藥,但自身產能又早已萎縮,給了南韓同類產品填補缺口的良機。「但這種需求終究不會是永恒的,即便戰爭不停止,傳統武器出口國的軍火商見有利可圖也仍會設法恢復產能」。

而在這些「特殊大單」以外,南韓軍火出口實際上雷聲大雨點小。儘管將軍機當作推銷重點,但近年來南韓軍火主要出口業績都系火炮等地面武器創造。早在2010年即首飛的KUH-1直升機傳說中的海外訂戶越南、伊拉克均不見下文,至於炒得震天動地的KF-21,甚至南韓自己是否訂購都尚有懸念。

在這種情況下,剔除「烏克蘭效應」等特殊因素刺激下的「激情訂單」,南韓軍火出口形勢未必像其想像中那般樂觀。

更何況,南韓軍火擴大出口也需看美國臉色。未來KF-21將直面美國主力出口軍工產品F35,而南韓自己就是F35的用戶,「戴著腳鐐跳舞」,實在是個難度不小的技術活兒。

此外,南韓將歐美當作出口主要市場,「烏克蘭效應」淡化後還可能引發「反傾銷」之類壁壘,而第三世界國家的購買力又相對有限。

也不應忽視南韓社會、尤其左翼對軍火出口的抵製和不滿。儘管由於經濟和就業等考量,迄今除了貸款限額法案的波折,朝野政治勢力尚未因分歧掣肘軍火出口的發展,但不少有識之士已開始擔心這種形勢能否持續。

因此,南韓若想成為第四大防務產品出口國,未來之路恐怕並不好走。

撰稿 / 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