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秸稈綜合利用專家組成立

新京報訊(記者趙利新)3月28日,京津冀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經驗技術交流會在北京市昌平區舉辦。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洪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姚宗路等11名專家受聘為北京市秸稈綜合利用專家組成員。

3月28日,北京市秸稈綜合利用專家組成立,圖為證書頒發儀式現場。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3月28日,北京市秸稈綜合利用專家組成立,圖為證書頒發儀式現場。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北京市秸稈綜合利用專家組成員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洪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姚宗路,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慶傑,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海林,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屠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衛建,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生態農業處高級農藝師孫仁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推廣研究員孫欽平,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高級農藝師張莉,北京市昌平區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推廣研究員王尚君,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生態農機科正高級農藝師熊波。

北京市一座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站的酵素工坊。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北京市一座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站的酵素工坊。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交流會上,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正高級農藝師熊波介紹了北京市秸稈綜合利用總體情況。他介紹,近年來北京市秸稈利用率保持穩定在99%以上,結合各區農業生產實際情況和農業廢棄物產生特點,探索建立了「區域化集中處理模式」「區塊化社會化處理模式」「分佈式處理方式」等技術運行模式,推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市一座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站里的陳化區。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北京市一座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站里的陳化區。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姚宗路,在會上發佈了《北京市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典型技術模式》。該書指出,北京目前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十大技術模式:麥秸覆蓋玉米秸碎混埋還田技術模式;尾菜、林果枝條等在田粉碎技術模式;條剁式堆肥技術模式;膜堆肥技術模式;槽式堆肥技術模式;反應器堆肥技術模式;裹包青貯飼料化技術模式;生物質成型燃料技術模式;林果枝條製作食用菌菌棒技術模式;林果枝條製備生物覆蓋材料技術模式。

3月28日,昌平一個草莓基地裡,工人在用機械設備處理農業廢棄物。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3月28日,昌平一個草莓基地裡,工人在用機械設備處理農業廢棄物。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攝

據介紹,北京市昌平區等各涉農區通過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區建設項目,大力推進秸稈、尾菜、林果枝條等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推技術和典型模式。昌平區通過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區建設項目,在全市率先建立涵蓋農作物秸稈、蔬菜尾菜等多種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利用台賬;將農業廢棄物肥料化利用納入補貼政策,建成10個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站,四年來共處理農業廢棄物15.1萬噸,基本實現農作物秸稈、蔬菜尾菜全量化利用;研發農資寶APP,完善運營機制,形成了一系列的典型案例。

編輯 唐崢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