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到電影,導演王超談新片《孔秀》創作

新京報訊(記者周慧曉婉)近日,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作家、編劇、製片人王超,與著名電影文化評論家、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教授郝建,以「從文學到電影」為主題,在塑三文化創意園圍繞王超導演的一系列電影(《安陽嬰兒》《日日夜夜》《江城夏日》《尋找羅麥》和《孔秀》等)展開對談。

王超(左)與郝建。

今年3月8日上映的電影《孔秀》,是王超導演的第9部作品。這部電影改編自作家張秀珍的半自傳體小說《夢》,講述了上世紀60年代初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印染廠女工孔秀(沈詩雨 飾)擺脫婚姻桎梏,拉扯孩子成人,並在繁重的工作之餘,獲得文學給養,最終成為作家的生命歷程。該片曾在第70屆聖施巴斯坦國際電影節上斬獲最佳劇本獎。

《孔秀》海報。《孔秀》海報。

王超導演表示,要想拍攝好中國家庭的空間感,就要把握好三點,分別是「餐桌上、床上和單位的會上。」只要能在細節上把握好這三點,就能準確地還原當時的狀況。「牢牢地關注這三個生活切面,就能窺得某種真相。我以前真的有這樣去觀察我父母的生活,包括後來的創作,拍《安陽嬰兒》,基本上也是餐桌上、床上的變奏。」

在小說里,孔秀「又找到了第三任丈夫,在80年代得到了幸福」。但王超在改編成電影時,就對這裏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改動。他不僅讓孔秀拒絕了第三個男人的追求,並且對她的前兩任丈夫,也增加了更完整的情節及情感表達。「我電影裡面是必須要有救贖、有和解、有寬恕。」

除了上述內容,在互動交流環節,王超導演和郝建教授還親切地跟現場觀眾進行了互動,回答了小說改編成劇本的技術性問題、對視聽語言的思考、對演員的選用、對禁忌話題的處理等。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