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壯陽藥買不起,而是Blueglass更有性價比?

文|新浪財經 原禕鳴

互聯網行話是——你要寫愛,就不能只寫愛,要寫兩小無猜,寫破鏡重圓。

近日,現製酸奶品牌Blueglass推出了兩款“男友力 扳回一局”系列產品,對Blueglass來說,要想宣傳“壯陽”,就不能只寫“壯陽”,要寫“18週歲以下我不賣”、寫“惡搞男友我不賣”、寫“60週歲以上我不敢賣”、寫“一天喝一杯多了我不賣”。

除宣傳語外,系列產品配料表裡的瑪咖、肉蓯蓉、黃精、人參、鹿鞭、蛹蟲草、牛磺酸等原料,就差把“壯陽”二字印到了杯子上。

也因此,上述行為得到了市場監管部門的“關照”,而這已經是Blueglass二度營銷翻車,此前因使用“美容養顏”等詞語,Blueglass被罰款6萬元,從“美容養顏”到“男友力 扳回一局”,Blueglass反複在“擦邊球”廣告語的邊緣試探。

在健康飲品賽道如此火熱的幾年里,這家成立超十年的品牌已經多年沒有新的融資消息,而在消費越來越理性的今天,動輒30-50元一杯的酸奶也被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定義成為“智商稅”。

句句不提“壯陽”,句句皆是“壯陽”

近日,Blueglass的產品“喜提”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廣告處的“關照”,其推出的酸奶新品“男友力 扳回一局”中加了不少中藥材,並伴有“壯陽”暗示的宣傳,疑似存在低俗營銷、誤導消費的情況。

據瞭解,該系列酸奶的定價為單杯49元,如今,相關暗示語已被刪除,頁面僅保留相關原料,以及“您真的有需要再買”的字樣。

Blueglass的客服告訴新浪財經,該系列產品主要是針對superboy推出的,沒有做任何功效型引導,“您真的有需要再買,給真正有需要的人!”客服表示,“有需要的人”指的是運動男孩。此外,該系列酸奶中的原料,實際含量只有5克。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鋒告訴新浪財經,肉蓯蓉補陽,黃精滋陰,人參補氣,牡蠣肽蛋白含量高,上述產品的組合很容易被聯想為“壯陽”,但其都屬於普通原料,可以在食品里添加,並沒有保健功能。且營養產品需長時間服用,僅喝一杯含有5g的研磨粉的酸奶並不能真正意義上補充營養。

根據《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生產經營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藥品,但可以添加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因此,Blueglass的行為並沒有法律風險。

但從廣告監管的角度來講,食品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不得含有虛假內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不得暗示疾病治療、保健功能等存在違規行為,如果相關產品的這些補品成分被宣傳為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那麼這種廣告可能會被視為違規。

目前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尚未對“擦邊球”廣告語是否違規公佈結論,但有眾多網友認為Blueglass的宣傳有“擦邊”性質,屬於低俗營銷。

值得一提的是,這不是Blueglass第一次營銷翻車,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2021年,Blueglass酸奶關聯公司——北京悅活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曾因發佈虛假廣告被罰6萬元,當時Blueglass在宣傳用語中使用了“美容養顏”“延緩衰老”等詞語。

從“美容養顏”到“男友力 扳回一局”,三年之後Blueglass再次在“擦邊球”廣告語的邊緣試探。

新型瀉藥讓Blueglass火出圈

洋氣的包裝和價格,讓不少人都以為Blueglass是一家新成立的網紅品牌,事實上,該品牌成立於2012年的品牌,至今已超過十年。

但十年營銷無人知,Blueglass一直不溫不火,直到今年3月,Blueglass被定義為“新型瀉藥”才讓Blueglass火出了圈。

在社交平台上,眾多消費者稱喝完Blueglass會腹瀉,“我的鋼鐵腸胃都崩潰了,喝完兩小時之後肚子開始咕嚕嚕,一小時內竄了三次。”“建議大家腸胃不好的慎點。”甚至還有消費者稱喝完Blueglass後多次腹瀉、吐膽汁,去醫院檢查被確診為急性腸胃炎。彼時,有專家稱,Blueglass的膳食纖維含量超出常規的劑量,有可能造成腸蠕動過快。

也因此不少人調侃稱,不是瀉藥喝不起,而是Blueglass更有性價比。

而這樣的酸奶品牌,定價卻奇高,因而也被冠以“酸奶界的愛馬仕”之稱。根據Blueglass官方小程序,其飲品定價在29.9元至49元不等。為了支撐定價,Blueglass的產品會添加高價的鮮果,如陽光玫瑰青提、牛油果、樹莓、藍莓等,以及法式薄荷、切打奶酪等“洋氣”的配料。

根據公開信息,Blueglass的母公司——北京悅活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曾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別獲得A輪和B輪融資,其中,B輪融資超2億元,由斯道資本和優山資本共同領投。

近三年來,健康食品賽道十分受歡迎,但Blueglass再沒傳出過受資本青睞的消息。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品的健康,但消費也越來越理性,Blueglass等溢價高、性價比低的品牌越來越難以令消費者買單,如果未來Blueglass仍然試圖通過製造概念來收割消費者,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拋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