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瑞博董事長吳偉誌:資本市場只有一個信仰永遠正確 那就是“相信週期”

  證券時報記者 楊波

  上世紀70年代末,在廣東英紅鎮的街頭,一位父親每天騎自行車出去辦業務時,喜歡載著五六歲的兒子一同前往各處,有一年過生日,父親帶著兒子花8塊錢買了一瓶茅台酒,相對當時30來塊錢的月工資而言,這不是一筆小錢。父親告訴兒子,這是中國最好的白酒,這句話深深刻進了兒子的記憶。

  2001年8月,貴州茅台上市,當初的小朋友已成長為職業投資者,他想起父親的話,開始重點研究貴州茅台,並在熊市中左側建倉,結果貴州茅台最高上漲30倍,這次成功投資讓他從過往的趨勢投資進化為成長投資的信徒,2007年與朋友合夥創建私募基金。

  他就是老牌百億私募中歐瑞博董事長吳偉誌,回憶當初,他感慨地說:賺大錢的品種,需要知識的積累,有時也需要一些緣分。吳偉誌有30年投資生涯,幾乎經曆過A股市場所有的牛熊轉換,曾經在國債期貨市場差點爆倉,自稱身經百錯,一度懷疑人生。

  到現在,曾經驚心動魄的故事已經淡去,他也從初出茅廬、不諳時事的青年,成長為溫和堅定的機構投資人。在他的帶領下,中歐瑞博獲得長足的進步,管理規模位居深圳同類公司前列。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吳偉誌,他表示,自己不追求短期耀眼的光環,“這是一場馬拉松,我們會保持均勻的配速,享受慢慢成長的樂趣”。中歐瑞博會議室掛著一幅字:“往好處想”,這是吳偉誌在星雲法師道場請的一幅字,也許,這短短四個字濃縮了他的人生經驗和投資智慧。

  不要輕易認為

  市場不理性

  證券時報記者:你初入行時,有什麼印象深刻的投資案例?

  吳偉誌:1994年底,我在期貨交易上幾乎被打爆倉,讓我對市場風險有了特別深的理解。1994年發生了著名的“3·27”國債期貨事件,我們當時做多,賺了一些小錢,之後國債一路上漲,我覺得泡沫較大,開始反手做空,當時我是初生牛犢,很自信,覺得自己很對,沒想到市場繼續上漲,我虧到只剩幾千塊錢生活費。我當時心灰意冷,覺得差不多是世界末日,最可怕的是信心也沒了,一度覺得自己不適合做投資,幸好股市很快迎來一輪牛市,讓我慢慢緩過來,覺得人生還是有希望的。

  證券時報記者:這次交易給你的教訓是什麼?

  吳偉誌:紙上得來終覺淺,親身經曆,交過學費,記憶最深刻。這次錯誤的交易讓我學會,在系統性的風險和機會面前 ,一定要尊重市場,敬畏市場。2007年中歐瑞博成立時,我提出了兩個原則:一是與偉大的企業共同成長;二要尊重趨勢,策略適配。在過去幾年,比特幣從不到一美元漲到近六萬美元,如果不尊重這個大趨勢,總想做空,可能死無葬身之地。做投資不能輕易認為市場不理性,因為你的理解只是上億投資人中的一份子。我們是職業投資人,對市場大的趨勢要有清醒認識,對牛和熊要有清晰的判斷,牛市的策略是積極賺錢,熊市的策略是做好防守活下來。

  證券時報記者:你如何從主要研究趨勢轉變為關注偉大的企業?

  吳偉誌:有兩個人改變了我的投資軌跡。第一個就是巴菲特,我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和琢磨投資,那時候我幾乎讀遍了所有能買到的證券投資書籍,其中最打動我的是巴菲特,賺錢最多最成功的巴菲特成為我的偶像和楷模,他的書對我產生了深刻影響。第二個是我們營業部的一位大客戶,那時候很多客戶每天都來營業部交易和投資,我管自營之外還要給客戶提供建議和指導。這位客戶極少交易,在1995年初市場極度低迷時,買入當時績優股龍頭四川長虹和深發展,之後一直持有不動,市場波動時,我曾打電話建議他獲利了結,他一笑了之,一直到1997年中,他讓我幫他把股票都賣了。我打開電腦一看,他已經賺了四五倍,而且過程非常輕鬆,很多客戶頻繁交易卻收穫甚微,甚至還會虧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我當時特別汗顏,同時也幡然醒悟:牛市來臨時,買入最優秀的公司持有不動,才是賺大錢的方法。這一樸素的認識,在巴菲特的書中找到了理論支持,加上其它書籍的影響,讓我對投資的理解更深,逐漸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投資理念和方法。

  證券時報記者:請講一個你早期挖掘出的優秀公司案例。

  吳偉誌:2001年下半年,熊市來臨,這是我投資生涯經曆的第二輪熊市,我決心要加強研究,爭取在下一輪牛市到來時投資一家類似可口可樂的公司。2001年8月貴州茅台上市,我覺得跟可口可樂比較相似,就比較關注。

  賺很多錢的標的,需要知識的積累,有時候也需要緣分。我對貴州茅台的信仰,最早來於童年,那時候我父親騎自行車出去辦業務時喜歡帶著我,他喜歡喝一點酒,有一年過生日,他花8塊錢買了一瓶茅台酒,就當時30來塊錢的工資而言,8塊錢很多了,他告訴我這是中國最好的白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貴州茅台一上市,我們就開始調研,瞭解到茅台酒是生產多少就能賣出多少,而且它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擴產,它是T年生產+五年庫存,意味著2003-2004年公司的銷量會增長,利潤也必然增長。不過,我們還是忽略了提價的因素。這是非常幸運的投資案例,公司量的增長符合我們的預期,價格的增長超出預期,利潤增長自然大大超越預期,從2002年底-2007年高點,貴州茅台股價漲了30倍,我們在曆史低價的左側開始買入,獲利頗豐。這次實踐,驗證了我前面對投資的理解,打下了我偏好成長投資的基礎。

  先確保60分

  證券時報記者:中歐瑞博第一隻產品成立於2007年11月,正在牛市最高點附近,你們當時怎麼做?

  吳偉誌:我當時已有十四年投資經曆,已經總結出市場春夏秋冬交替的規律,公司首隻產品成立時我寫了一篇文章《生逢冬日》,我很清楚熊市正在逼近:一是市場經曆了一輪大牛市,從2005年最低點到2007年最高點,上證指數漲幅超過6倍,市場估值已經非常貴;二是美國次貸危機已若隱若現。不過,我們另外幾個合夥人比較樂觀,就建了三四成的倉位,2008年我們是業內跌幅最小的公司之一。

  雖然2008年防守做得不錯,但2009年市場大反彈,我們做得很一般。我當時堅持只投資好的商業模式中的優秀公司,不考慮普通的二流公司,而我們看好的消費、醫藥中的優秀公司,在2008年底的估值還不是特別便宜。所以,我們雖然判斷市場有貝塔的機會,但沒有選出滿意的股票,只建了七成多倉位,這在2009年上半年屬於半踏空狀態,而且我們沒有太多參與受益於4萬億刺激政策的行業,所以跑輸了同行。

  證券時報記者:你後來怎麼調整的?

  吳偉誌:這之後,我們沒有再犯同樣的錯誤。我們形成了務必先確保60分的方法論,當判斷市場有機會卻找不到滿意的標的時,可以買類似滬深300ETF這樣60分的品種,一定要先把倉位加上去,再優化組合。不能為了追求80分的股票,放棄60分的選擇,錯過市場大的貝塔機會。最後總結成一句話掛在辦公室:不要為了追求完美而錯失正確。

  證券時報記者:做投資似乎總會出錯,你如何面對錯誤?

  吳偉誌:我經常跟團隊講,我們做的每一個判斷和決策,正確的概率最多隻有五六成。大家總是希望儘量避免犯錯誤,但這是大錯特錯,做投資不可能不犯錯誤,想要避免犯錯,就不能做投資。因此,做投資第一要允許自己犯錯誤,第二要有識別和糾正錯誤的能力,這樣,即使犯錯,也不會遭遇重大損失和挫折。我特別注重對每一個決策的反思,隨時準備糾錯,中歐瑞博成立以來,犯過很多錯誤,但都能及時糾錯,所以一路走來還算平穩。

  最悲觀時不能丟了籌碼

  證券時報記者:2018年市場震盪下跌,這也是中歐瑞博曆史上回撤相對較大的年份,請講講當時的情況。

  吳偉誌:坦率說,2018年我們沒想到美國挑起的貿易衝突會發展到這麼極端,也沒想到金融供給側改革和去杠杆對市場影響那麼大,我們保持了中性倉位,沒有採取全面防守的策略,所以當年出現了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回撤。到四季度,我跟同事講,現在是典型的熊市後期的特徵,在這個位置賣股票,是短期舒服長期錯誤的事。雖然壓力很大,我們仍決定守住成長股,只要沒有風控、清盤壓力的產品,要求倉位不低於50%,同時準備好加倉的品種,需要進攻時,可以在一天之內做決策。2019年初,當市場明確跌不動時,我們開始加倉,這一次操作為我們後來三年的優良業績打下了基礎。

  證券時報記者: 在這一時期,中歐瑞博有什麼成長?

  吳偉誌:2019-2021年,公司業績又持續大幅跑贏市場,很像2013-2015年。不一樣的是,從2013-2018年,我們的團隊成長了,在公司研究方面的積澱更深,資產管理能力也明顯提升。無論是核心資產大漲,還是新能源等熱門賽道,我們都沒有錯過,這是我們投研平台和研究體系成熟的結果,核心資產和新能源都在我們的深度覆蓋範圍之內,在我們的知識圈和能力圈以內。

  證券時報記者:你似乎特別重視研究。

  吳偉誌:投資的本質是什麼?一是要不停地獲取知識,不斷提升對投資規律、對行業和上市公司的理解;二是只要你在不斷獲取知識,隨著時間的增長,你的變現能力就會提高,知識和變現能力兩個緯度不斷提升,你的財富就會不斷增長。如果不具備某一個領域的知識,就不可能賺到這個領域的錢,比如很多人對光伏行業沒有足夠的理解,就輕易說太貴、沒有機會,你肯定就賺不到這個錢,這就是研究的重要性。

  證券時報記者:你很相信週期?

  吳偉誌:資本市場多數的信仰都是害人的,比如一些投資者在白酒上賺了錢,形成消費信仰,這是錯把投資策略當成投資方法的信仰,很害人。在資本市場中只有一個信仰永遠正確,就是相信週期,當市場持續上漲,估值不停地泡沫化之後,牛市會走到盡頭,然後進入熊市週期。反過來,熊市不斷下跌,大家都很絕望時,又會迎來牛市週期。

  我們很快會發行一隻全球視野基金,接下來最大的機會應該在美股,美聯儲大幅加息,處於熊市的美股可能向下走出極致行情。我們認為美股目前的估值已經比較合理,如果繼續下跌,會更有吸引力,以便宜的價格買到好東西,一定會贏,這是最樸素的投資理念。

  市場鍾擺正在往上擺

  證券時報記者:你怎麼看A股未來走勢?

  吳偉誌:我們研究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和90年代的日本,總體觀點是不要太樂觀也不要太悲觀 ,不會有全面的泡沫型牛市,也不必擔心沒有牛市,在這個過程中,不停地會有行業、公司被泡沫化,也會出現嚴重低估的行業和公司,應對這種市場特點,我們會不斷地尋找性價比更優的資產,不斷更新調整組合,讓整體組合保持合理的估值。

  現在市場的鍾擺正在往上擺,中短期看,最強的是港股的互聯網和創新藥,互聯網是估值修復,向上的空間有限,創新藥、醫療服務中會孕育一批長牛股,在醫療服務里,我們看好中醫連鎖。新能源車調整下來,長期投資回報率應該很不錯,光伏一季度可能低於預期,但長期仍有空間,再跌一跌可能有大機會。另外,港股中一些低估值成長的標的會不錯,專業投資者遲早會聚焦到估值窪地。

  證券時報記者:過去幾年行業輪動、賽道投資大行其道,未來會不會改變?

  吳偉誌:熱門賽道一漲再漲,泡沫化比較嚴重,和市場的新變化有關。一是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傳遞速度非常快,全球投資者都是趨勢投資人,沒有太多價值取向,這導致市場的波動大、結構分化嚴重,市場的週期變短,實現價值的時間也在變短,處於窪地的資產被發現、被填平的時間也很快,這意味著研究成果形成共識的時間更短,研究的效率更高;二是被動投資、量化投資大發展也可能推動市場風格走得很極致。

  在這種背景下,行業輪動還會繼續,一旦一個領域有賺錢機會,資金堆積會更集中,把情緒推向更極致,只不過過去兩年上演新能源劇本,未來兩年可能上演創新藥或其它劇本。

  證券時報記者:做成長股投資需要具備什麼素質?

  吳偉誌:做成長投資與價值投資,有兩個最大的不同。做價值投資是寧數月亮不數星星,要當下看得清楚的東西,但做成長投資需要判斷未來,所以需要兩個素質:第一是要看透事物的本質,第二是對未來要有洞察能力。我們的精讀問題清單中,第一個問題是這個行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你研究的公司是否具備成功的關鍵因素,不同行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不一樣,白酒是品牌,啤酒是渠道,動力電池則是技術。所以,我們在選人時,第一就是看他能否穿透現象抓住問題的本質,很複雜的東西,總結起來可能就一句話。做買方與賣方研究員是不一樣的,賣方研究員給你講十條邏輯、十種可能,但買方研究要穿透十個邏輯中,找出一個核心,做出一個判斷,過一段時間你可以修正你的判斷,但現在必須穿透下去,抓住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