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農業科學院聶鳳英:農產品運輸基礎設施聯通應成為提升貿易便利化的著力點

“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業合作取得了很多豐碩成果,農產品貿易日益密切,農業對外投資合作不斷深化,農業對外援助成效顯著,農業科技合作跨越式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所長聶鳳英近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表示。

在農產品貿易領域,自2013年至2023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產品出口總值從6.46萬億元增長至19.47萬億元,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逐年提升,2023年達到46.6%,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的最高水平。

聶鳳英稱,目前,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農產品貿易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越南、俄羅斯、泰國和印尼5個國家,占比60%以上。除這些國家之外,其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中國的農產品經貿往來還有很大的進一步增長潛力。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全面展開,以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和消費需求的釋放,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將迎來新機遇。

談及提升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便利化,聶鳳英表示,加強農產品運輸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應該成為當前及未來提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的重要著力點。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中,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區基礎設施都比較薄弱,應該成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合作的優先地區。

聶鳳英。資料圖聶鳳英。資料圖

中國農產品進口多元化趨勢明顯

《21世紀》:自2013年以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農業領域取得了哪些合作成果?

聶鳳英:我認為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產品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產品貿易聯通水平不斷提升,在複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下展現出強勁韌性,形成了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二是農業對外投資合作不斷深化。十年來,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業投資規模穩步增長,投資領域逐步拓展多元,境外農業合作園區質量不斷提升,區域內農業產業鏈供應鏈更加暢通、穩定和安全。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農業對外投資領域逐步擴展至生產、初深加工、物流、倉儲及銷售等各環節,農業“走出去”逐步向全產業鏈構建階段邁進。其中,生產環節的投資占比較大,主要涉及農資等農林牧漁專業和輔助性產業以及種植業。與此同時,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投資區域也不斷擴大,從最初的以亞非地區為主逐步擴大到全球六大洲。其中,東南亞、非洲東部、中亞和俄羅斯等是重點投資地區和國家,印尼、泰國、老撾、柬埔寨等亞洲國家是投資熱點國家。

三是農業對外援助成效顯著。十年來,中國始終秉承共同發展理念,持續加大對“一帶一路”共建發展中國家提供農業基礎設施、農資、技術、糧食等援助,幫助這些國家逐步實現農業獨立自主發展。

四是農業科技合作實現跨越式發展。十年來,中國不斷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農業科技合作,向相關國家推廣適宜當地氣候條件和耕作習慣的優質種子和先進技術,有效提升了當地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水平,為促進全球減貧事業、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智慧。

《21世紀》:請展開談談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農產品貿易領域具有的特點。

聶鳳英:近幾年來,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合作不斷加強,呈現農產品貿易規模及產品數量不斷擴大等特點。

一是貿易規模快速增長。“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涉及地域範圍廣,農業資源豐富,氣候多樣,這為開展國際農業合作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礎。中國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農業領域的貿易往來日漸頻繁,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自2013年至2023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產品出口總值從6.46萬億元增長至19.47萬億元。

二是貿易占比逐步提升。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逐年提升,2023年達到46.6%,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的最高水平。

三是貿易結構不斷優化。“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產品進口多元化趨勢明顯,畜產品、水產品和水果進口額快速增加,滿足了中國國內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與此同時,植物油和油籽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也始終是中國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口的重要農產品。中國從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口的農產品以動物油脂、植物油脂、蠟、精製食用油脂、紡織原料為主。這表明中國消費者對優質動植物產品的需求迅速上漲,同時,也表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此類商品方面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農產品出口以水果、蔬菜和水產品等具備傳統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出口最多的是植物產品,其次是食品、飲料等。

四是絲路電商助力“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發展。雖然,以一般貿易方式進行的農產品貿易額約占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產品貿易總額的80%以上,但近年來跨境電商逐步發展為“一帶一路”農產品貿易增長的新動能。智利葡萄酒、越南紫衣腰果、俄羅斯伏特加、哥倫比亞咖啡等10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農產品持續通過電商平台進入中國消費市場,促進了相關國家農產品貿易增長。

加強運輸基礎設施聯通是未來著力點

《21世紀》:展望未來,你如何看待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產品貿易的增長空間?

聶鳳英:目前,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農產品貿易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越南、俄羅斯、泰國和印尼5個國家,占比60%以上。除這些主要國家之外,其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中國的農產品經貿往來還有很大的進一步增長的潛力。整體來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聚集全球60%以上的人口,這為農產品貿易發展提供了潛力巨大的市場,成為中國農產品貿易的重要增長點。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全面展開,以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和消費需求的釋放,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將迎來新機遇。

《21世紀》:在提升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你有何建議?

聶鳳英:我認為可以從幾個維度進行提升:

一是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製定,盡快建立與國際標準相配套的農產品標準化質量體系。完善農產品出口質量標準檢測,加大第三方出口實驗室建設,健全檢驗檢疫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檢驗效率,建立完善的標準化監管體系。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標準化信息交流和溝通,及時蒐集和調整農產品檢測信息,完善標準化評價機制。

二是挖掘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潛力。根據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規模的統計,150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額均值超過1億美元的只有38個,多數國家農產品貿易額都很小。據此,中國應積極挖掘市場規模不大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出口潛力。

三是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容易腐爛變質,增加貨損,影響品質。目前,中國農產品出口口岸集中於沿海地區,產銷分離進一步加大了農產品無損物流壓力。未來,建議將農產品物流與中國跨境電商協調發展,加大技術和資金投入力度,對農產品運輸的專業線路和設備進行升級,建立有效的冷鏈運輸網絡。針對農產品出口主要線路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基本情況,在關鍵節點建立農產品冷鏈運輸的專業物流園區、冷庫倉儲、海外倉等。大力發展第三方農產品專業物流運營企業,構建主要市場的物流專線,最大程度減少中轉過程,縮短配送時限,降低出口成本。為更多因距離問題難以走出國門的農產品品種提供更快捷安全的物流配送服務,助其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市場空間。

四是加強農產品運輸。加強以設施聯通為目標的交通基礎設施合作共建,可以有效降低距離因素對農產品出口造成的抑製。因此,加強農產品運輸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應該成為提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的重要著力點。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中,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區基礎設施都比較薄弱,應該成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合作的優先地區。

五是構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大通關合作機制。海關效率是貿易便利化的重要指標,在農產品貿易鏈條中處於至關重要的地位。中國海關應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海關的合作,形成制度化、長效化的大通關合作機制。加強各國海關之間在通關數據交換、單一窗口模式經驗和無紙化通關技術的交流和共享,建立“一帶一路”海關信息互換和信息共享服務系統。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推廣中國“智慧海關係統”,推動建立中國與周邊鄰國共同開通農產品綠色通道,提升農產品通關效率。

中國農企“走出去”需解決信息需求

《21世紀》:中國農業企業是助力“一帶一路”農業發展的重要參與方。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面臨哪些機遇?

聶鳳英: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業資源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這為中國農業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機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豐富的農業資源稟賦尤其是耕地資源為實施“一帶一路”框架下的農業合作提供良好基礎。由於地理和種植傳統等原因,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農產品存在較強的互補性,相互之間的出口優勢並不衝突。

中國是人口大國,對農產品有著巨大需求。為了保證國民吃得健康,中國運用了多種措施保證農產品的安全。對於供大於求的優質農產品,中國可以大量出口,從而有效緩解農產品的滯銷問題,同時也可以依託良好品質打開國際市場,樹立中國農業品牌與農產品口碑。

《21世紀》:目前看農業企業走出去有何挑戰?

聶鳳英:伴隨共建“一帶一路”推進,大量國外優質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給國內市場造成了一定衝擊。同時,國際農產品市場被四大糧商佔據,擠壓了中國農業企業的國際市場份額,給中國農業企業的對外擴展造成壓力。而中國的勞動力紅利已不複從前,在農產品價格上不具備明顯優勢,所以,中國農業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無法打開局面。

此外,農業是關乎民生的重要產業,各國對於農業問題都十分“敏感”,對於外國企業在農業領域的投資也十分謹慎,這給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造成了一定困難。特別是在歐美市場,中國農業企業屢次遇到高門檻限制和技術壁壘,大型併購案件也因當地輿論壓力而動搖,後續整合和經營也重重受阻。

從目前中國農業企業涉外投資的規模來看,民營企業占大多數,但民營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並不具備絕對優勢。由於自身體量較小,抗風險能力差,民營企業在融資方面面臨較大困難,也阻礙了其發展。

《21世紀》:展望未來,你對助力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有何建議?

聶鳳英:當前,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主要集中在種養環節。未來,可向產業鏈產前產後環節拓展。如此,可以降低投資目標國對於農業用地投資的限制,改善投資環境。同時,可以發揮產業鏈的消費引導和產業強化功能,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獲得新的盈利點。

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還需加強與當地企業合資合作。考慮到投資目標國對於農業用地的關注,與當地企業合資合作的投資方式,既能減少與當地政府的非經濟類摩擦,又能充分利用當地企業的各類資源。

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要“走得出”還要“走得穩”,需要解決信息需求問題。建議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政府部門在信息資源整合、信用背書、組織磋商等方面的優勢,共同打造“一帶一路”智慧農貿信息平台。依託該平台,幫助農業企業及時瞭解各國農業投資政策和產品供求信息,尋求法律幫助和商務指導。同時,通過大數據信息對農產品國際市場價格進行預判,從而對生產和貿易進行指導。此外,還可以定期舉辦農產品展會,加強“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業企業的相互瞭解和需求對接。

(作者:舒曉婷 編輯:李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