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中風」,為什麼需要國家級行動

    老百姓常說的「中風」,在醫學領域被稱為腦卒中。「腦卒中已成為農村居民的第二大死因,城市居民的第三位死因。」近日,在卒中健康管理平台上線發佈暨「健康中國 卒中防控家庭關愛行動」「中國中風識別行動」啟動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百萬減殘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吉訓明說。近期,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成人腦卒中的終身發病風險約為40%,「即每5個人中,有兩個人會發生中風,而且中國腦卒中復發率居世界首位」。

    老百姓對「中風」這個詞雖然熟悉,但是對這個病的識別能力以及急救知識的瞭解相當薄弱。多年前,吉訓明在美國考察,他正和當地的一位專家交流時,一位來自社區的80多歲老人懷疑自己中風,用臉書(Facebook)向這位專家求助。溝通完後,專家告訴老人立刻來醫院做溶栓。這件事情對吉訓明觸動很大——80多歲的老人可以自我識別中風前期症狀,這代表著整個社會有較高的腦卒中知識普及水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腦卒中是指多種原因導致的腦血管受損,局灶性(或整體)腦組織損害,引起臨床症狀超過24小時或致死。具有發病率、致殘率、復發率和死亡率高的特點。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是腦卒中的高危因素。吉訓明表示,我國調查人群中高危人群比例仍持續增長,且危險因素的知曉、治療和控制率較低,腦卒中的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我國腦卒中患者平均發病年齡比歐美低10歲左右

    吉訓明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腦卒中的平均發病年齡是65歲,比歐美國家低了10歲左右。吉訓明表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我國老百姓對中風等慢病防控的意識不夠,相關的知識素養水平也不到位;二、我國的醫療資源分佈不均,尤其是中西岸的醫療資源相對薄弱,同時對這些地區醫務人員的培訓也遠遠不夠。

    「平均65歲的發病年齡,意味著約1/3的人群在60歲以前就發生了腦卒中。」吉訓明說,這些人大部分處於工作的黃金年齡,同時也是家庭的頂樑柱,腦卒中大約有70%的致殘率,如果在工作的黃金年齡致殘,相關的醫療負擔和社會負擔都會很重,因此在中國推動腦卒中的防控工作非常有必要。

    關於我國腦卒中患者發病年齡較低的原因,吉訓明分析說,我國老百姓日常鍛鍊身體的意識不強,與此同時,生活壓力大,熬夜、吃外賣等生活方式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逐漸增多並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而這些都是腦卒中的高危因素。

    在臨床工作中,吉訓明甚至見到過不少年青人20多歲就發生了腦卒中。他告訴記者,腦卒中發生後,會對身體20%的機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包括走路姿勢、睡眠、認知、性格等方面。

    5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相關通知,決定成立國家衛生健康委百萬減殘工程專家委員會,7位院士擔任顧問。作為該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吉訓明表示,在防控腦卒中方面,政府機構大有可為。「專家委員會包括了全國近80位專家,在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帶領下,我們努力跟各個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緊密合作,製定各種規範政策,依靠各個省(區、市)行政力量,把全國卒中高危人群早期篩查、急診干預和康復工作做好。」

    近兩個月後,卒中健康管理平台發佈,該平台在國家衛健委有關司局指導下,基於「健康中國 卒中防控家庭關愛行動」和「中國中風識別行動」運行,由健康報社開發上線,整合政府、醫院、學協會、專家及社會力量等各方資源,集信息服務、數字工具、社交分享、人機交互為一體,包括卒中科普知識、卒中風險評估、卒中地圖、智慧導覽等板塊。

    吉訓明表示:「中國中風識別行動」將構建以「卒中地圖」為橋樑的「大眾科普+精準識別+高效轉運+科學救治+早期康復」的全流程聯動工作機制,依靠各方力量,把卒中早期篩查、急診干預和康復工作做好,助力實現百萬減殘工程。

    「中風120」三步識別法

    複旦大學臨床醫學院神經病學系副主任、「中風120」行動組創始人趙靜表示:「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州、南韓、日本都有過國家級的大型中風識別行動,中國也終於有這樣的行動了。」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全國愛衛辦副主任、國家衛健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在當天的活動上表示,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是健康中國行動的15個專項行動之一。卒中防治是實施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的重要任務,也是深入開展健康中國行動的一大抓手。各方應堅持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打造好卒中健康管理平台,持續產出高質量的健康科普作品,向公眾提供科學、權威的健康知識和方便、可及、有用的健康服務。

    關於缺血性卒中的救治手段,趙靜解釋說:「就是可以用藥把血栓溶開,也可以用支架把血栓拉出來,血流就恢復了,大部分病人可以回歸正常生活。」

    「但是溶栓的黃金救治時間是3小時。」趙靜說,大眾對這個黃金救治時間的概念非常薄弱。一項對中國200多個醫院的研究顯示,腦卒中患者的平均院前延誤時間高達24小時。趙靜表示,腦卒中的院前延誤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問題,之所以很多國家已經發起了這樣的行動,就是為了減少院前救治延遲,讓更多患者在黃金救治時間窗內到醫院,得到救治。

    2016年,趙靜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共同開發了「中風120」三步識別法。首先,中風要打120,代表了急救的最高等級。其次,120還代表了三個動作:

    「1看」:「一張臉」,觀察一張臉是否出現不對稱,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面癱;「2查」:「兩隻手臂」,觀察兩隻手臂平行舉起時是否出現單側無力,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偏癱;「0聽」:諧音「聆聽」,聆聽說話,是指患者是否言語不清,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失語或構音障礙。

    「‘120’中有任何一個突然發生問題就提示有可能是中風,要快打120,送患者去最近的具有中風救治能力的醫院。」趙靜說,目前已經有兩萬多名醫務人員加入了「中風120」特別行動組。她表示,希望社會各方力量加入進來,推進卒中防控工作,助力「中國中風識別行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07月28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