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一首《羅刹海市》,為何會引起一場「復仇」狂歡?

距離刀郎的新專輯《山歌寥哉》發行已經過去10天了,但大家對於專輯里的新歌《羅刹海市》的關注度依然不減,這首被打上「復仇」標籤的音樂作品,引發了一場全民的狂歡。

(歌曲《羅刹海市》歌詞)

以《聊齋誌異》為背景的歌曲被網民解讀意有所指

聽過《羅刹海市》的都能明顯感覺到歌曲帶著一股個性又神秘的色彩,它原本就是借鑒了蒲鬆齡《聊齋誌異》中的文言短篇小說《羅刹海市》。小說講述的羅刹國是一個好人不得誌,壞人飛黃騰達的社會,「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舉世一轍。」正是蒲鬆齡對自己所處社會的揭露,而刀郎的這首歌講述的也正是這樣一個故事。

但不知怎麼的,一些網民竟將這首歌解讀為「意有所指」,認為刀郎實際是在用歌曲反擊曾經傷害過他的人,一時間,那英、楊坤、高曉鬆、汪峰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網民解讀暗諷明星)

不少網民認為,刀郎用「丘河」「未曾開言先轉腚」「那又鳥」「馬戶」「公公」等詞彙,暗示了那英、汪峰、高曉鬆、楊坤四位明星的名字或特徵;用「鼻子長得像鼓槌」「眼睛小得像針尖」「嘴巴大得像鐵鍋」「耳朵尖得像竹籤」等形容詞,譏諷了他們的外貌或聲音;用「唱歌不會唱」「寫詞不會寫」「彈琴不會彈」「做人不會做」等句式,貶低了他們的音樂水平或人品。

這樣的解讀並非空穴來風,刀郎與四位明星的「恩怨」早已不是新鮮事。那英曾說「刀郎的作品沒有音樂性,刀郎的歌要是能上春晚就砸電視。」汪峰說:「刀郎的歌是流行音樂的悲哀。」楊坤曾公開表示刀郎的歌「讓中國流行音樂倒退15年」,高曉鬆也說過「會把刀郎的專輯扔進垃圾桶」,這些背刺刀郎的言語,在網民看來,都成了他如今「復仇」的原因。

評論刷爆當事人社交媒體,當事人出面回應

一時間,大量網民像正在開一場狂歡派對一樣湧入幾位明星的社交平台,為刀郎鳴不平。截至7月29日,那英抖音平台最新的一條影片下方評論已逼近500萬條;楊坤最新發佈的一條影片下方評論也有85.5萬條。

對此,幾位當事人也或多或少作出了一些回應。高曉鬆第一個發佈影片,問廣大網民「自己到底是裡面哪個動物?」還一改當年畫風,說就喜歡聽刀郎的歌曲,那英楊坤的歌曲從來不聽。那英則是被網民的輪番轟炸壓得喘不過氣來,在近日出席一次活動時詢問歌迷「如何屏蔽那些亂七八糟的評論?」汪峰近日在個人的演唱會上表示「經歷了那麼多事情,我不是還站在這裏嗎?」疑似回應刀郎的新歌爭議。楊坤則是在網民的言論下方留了言,呼籲大家停止綁架。

評論區聊得火熱,那刀郎本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此前,媒體記者多次聯繫刀郎本人,及其身邊的朋友、家人、經理人,試圖讓他做出回應,但刀郎均表示拒絕採訪,不願回應此事。

一位與刀郎有著20年交集的遊子組合主唱艾巴表示,刀郎一直是一個務實、低調的歌手,平時空閑都在讀書,喜歡蒲鬆齡的《聊齋誌異》。艾巴說,刀郎內心很強大,當年也並不在意別人對他的評價:「刀郎一直只專注於音樂,不可能寫歌罵人,他格局沒那麼小。」

甚至,在網上還有網民給刀郎支招,讓他盡快開表聲明,其中就包含「不針對任何第三人,切勿對號入座」的建議。

明星、網民紛紛站隊,「復仇狂歡」愈演愈烈

網民們的爭吵並未停止,既有關於是不是真的在影射那幾位明星,也有關於這首歌本身好不好聽的討論。

有的網民評價:「你說沒映射吧,但是越聽又越像。故意有所指以藏鋒,順帶報個小仇。」

也有的網民表示,「聽眾的格局小了。他想的是中國音樂發展方向和對音樂創作上新的嘗試。」

這首《羅刹海市》,引經據典,用故事來反映現實,不由得讓許多人眼前一亮,驚呼:「原來刀哥才是真境界。」

網絡上,還有不少網民拿來歌詞細細品讀,將逐字逐句一一對應解讀。

(網民整理的歌詞註釋對照表)

就連很多專家學者,也忍不住對這首聽起來有些「另類」的歌曲作了點評。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海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表示:「刀郎借這篇《羅刹海市》重新演繹,對不良的社會現象進行嘲諷,選取的角度非常巧妙,重新演繹也是有深度的。用流行歌曲演繹古代小說名著,非常成功,值得肯定。」

音樂人丁太升日前也錄製影片對刀郎和歌曲做了點評。丁太升認為,刀郎的歌曲從音樂性來說,是下沉的,而這次發行的《山歌寥哉》是一張「品質頗為不俗的專輯作品」,刀郎潛心用山歌,包括民間音樂的形式,寄託了很多個人思想:「《羅刹海市》這首歌具有十足的諷刺意味。你可以理解成,這是刀郎對曾經批評過他的人的一種反擊。但是從字面上來看,這首歌更多是刀郎對於娛樂行業的很多抨擊。除了一位歌手(指向性)比較清晰之外,其他的並沒有過多的指向性。我看了一些所謂的全面解讀,但那太牽強附會了。」

(丁太升錄製影片評價刀郎新歌)

丁太升表示,大家似乎是更喜歡過度解讀的,因為「太過癮了」,只可惜理解太牽強。

是「土」是「潮」,你怎麼看?

從《2002年的第一場雪》開始,刀郎的音樂在很多人眼裡是「俗」的代表,很多歌曲的詞直白得甚至讓人有些害羞,有人說。「聽刀郎歌的人都是農民」,雖然並不是想搞職業對立,但至少實實在在地表達了大眾認為他的歌並不是走「高雅路線」。

有的人說刀郎的歌很「土」,但也許土到極致就是「潮」,刀郎音樂的流量說明了一切。21世紀初,那個華語音樂百花齊放的年代,85後、90後們一邊聽著周杰倫、蔡依林,一邊也被《西海情歌》《情人》這樣的歌曲洗著腦。2004年,相比於「天王周杰倫」年《七里香》專輯銷量的350萬張神話,刀郎《2002年的第一場雪》270萬張專輯銷量也不容小覷,也許張韶涵、潘瑋柏等歌手的火爆還稱不上「現象級」,但「刀郎現象」是確確實實存在的。試問,30歲以上的人有誰不會哼上幾句刀郎的歌?

音樂、歌曲說到底無非是一種很主觀的東西,隨著時代的變遷,個人喜好的「分眾化」也越來越明顯,喜歡或不喜歡,更多還是看個人的偏好。那麼,你喜歡刀郎的新歌嗎?

長江雲新聞記者 周翔 實習生 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