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若更換中國大陸教師是自殘行為

【英】 馬克·布拉克洛克(Mark Blacklock)

考慮到當前英國政治精英顯而易見的反華情緒已經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及對北京採取強硬立場可以撈取政治資本,有一些機會主義公眾人物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妖魔化和攻擊中國。這一次的目標對他們而言很明確——在英國教授普通話的中國大陸教師,據說將被來自中國台灣地區的教師所取代。

顯然,這是錯誤的、適得其反的舉動,而且可能會損害英國的長期利益。推行這一政策並不是因為它有合理的論據或者證據支撐,而是有人 從中可以獲得損人利己的政治私利。但這是以無知為基礎的。

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一年之前,英國媒體就曾報導稱,在英國課堂中講課的中國大陸教師可能將被來自台灣地區的教師替代。眼下重提這一話題,原因在於據稱英國政府新任教育大臣吉莉安·基岡表示支持這一舉措。此舉將會提升她在內閣鷹派同僚中的地位,如內政部安全事務國務大臣湯姆·圖根哈特、內政大臣蘇拉·佈雷弗曼、國會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艾麗西亞·卡恩斯等人,他們長期以來批評中國,鼓吹要關閉英國30所大學中的孔子學院以及150所學校中的孔子課堂。

這就是該計劃的真正目標:不是獨立的教師個體,而是他們為之工作的機構,因為這些機構“在散佈親北京的宣傳”。有報導稱,基岡同意只要能夠找到能替代的台灣教師,就關閉這些機構。

在這裏,我想說一些自己的親身經曆。我曾在英國兩所不同的孔子學院學習過中文。在那裡,我學會了如何從機場叫出租車,如何入住酒店,甚至包括如何在正式會議上表現得更加得體,課堂上沒有任何形式的教化和灌輸,課程結束後,我也沒有試圖顛覆倫敦民選政府的念頭。

有關“這些機構是間諜巢穴”的想法是荒謬的,在非嚴肅的場合可能會引人發笑。如果英國關閉這些文化機構,損失最嚴重的是英國。英國民眾對中國的瞭解以及講中文的能力非常差,儘管情況在不斷改善。一些企業逐漸開始意識到,要與中國貿易,他們的代表就必須更好地瞭解中國。

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與其他國家建立的類似機構沒有什麼兩樣。設想一下,一個機構通過共享的教育設施網絡在國際上推廣一國語言和文化,幫助促進國與國之間的相互瞭解,並在相互尊重和互利基礎上傳播其價值觀。英國文化教育協會就是類似機構,組建於1934年的英國文化教育協會鼓勵人們學習英語和英國價值觀。它已經花費數十億英鎊推廣藝術和文化,並在國際上開展教育交流。

由於政治上的突發奇想,讓中國做同樣事情的機構面臨關閉,這是文化破壞和充滿政治惡意的惡劣行為。這些機構代表的是國際軟實力,通過學習和一些互動,非強迫性地塑造態度和觀念;通過吸引力來培養他人的愛好。軟實力曾經被描述為“不是宣傳的宣傳”,它是通過接觸實現的共同有益的進步。

英國肯定需要更加廣泛地接觸與瞭解中國。政治雜誌《旁觀者》去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揭露了英國外交部內令人吃驚的無能程度,在全部1.7萬名員工中,竟然只有41個會說中文的人。對第二大經濟體如此缺乏認知和經驗,是應該受到譴責的。而通過推行一項政策,將進一步使得英國在該重要領域資源枯竭,從而加劇這一失敗,這將是不可原諒的。同樣,用台灣地區教師取代中國大陸教師的做法將會使學生們的體驗和知識薄弱化,而這恰恰是學生們可以學習到的重要資產。把體驗集中在一個小範圍的教師群體中,將會帶來群體思維的風險,而非更加廣闊的世界觀。不少企業主相信,如果找工作的學生們會說中文,他們能夠更好地為未來做好準備。

英國需要創造更好的條件來瞭解中國,而不是削弱這些條件。即使有人把中國視為對手和競爭者,瞭解中國也符合英國自身利益。人們只能希望,這個提議不過是教育大臣的政治姿態,更多是與政黨政治象徵相關,而非一項嚴肅的政策。因為如果真得到實施,這很可能被證明是令人震驚的自殘行為。(作者是英國學者、媒體人士,編譯王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