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梁中效:張騫精神為何成為絲路交流的「符號」?

中新社西安10月20日電 題:張騫精神為何成為絲路交流的「符號」?

——專訪陝西理工大學教授、漢中市張騫文化研究會會長梁中效

中新社記者 阿琳娜

兩千多年前,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張騫,完成「鑿空之旅」,開闢了東西方友好往來的「絲綢之路」。張騫成為絲綢之路的一個「符號」,張騫精神傳承至今。

為何張騫精神能傳承兩千年?張騫精神有何現實意義?陝西理工大學教授、漢中市張騫文化研究會會長梁中效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作出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影響深遠,張騫精神傳承至今。其精神的內核是什麼?

梁中效: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張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贏得了西域各族的信賴,後因軍功和出使西域之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公元前114年,張騫逝世,歸葬故里(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2014年,張騫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秦嶺南麓的漢中是「漢家發祥地」,東漢時期的《石門頌》記載「高祖受命,興於漢中」。南桑治大詞人辛棄疾說「漢中開漢業」。漢中不僅養育了張騫,而且形成了獨特的張騫文化。

張騫墓。張遠 攝張騫墓。張遠 攝

張騫文化是以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的精神文化為靈魂,以《史記》《漢書》等千百年來記錄張騫的各類文獻為載體,以分佈在國內外的張騫遺蹟為資源,以漢中張騫墓世界文化遺產等有關張騫的遺存為依託,以曆代張騫故事傳說為補充的文化體系。

在張騫近五十年的人生旅途上,他將最好的年華獻給了開闢絲綢之路的偉大事業。在近二十年跋涉西域、艱難困苦、開拓進取的壯美歷程中,形成了可歌可泣的張騫精神:銜命出使,勇往直前,鑿空萬里的開拓精神;矢誌不移,忠貞不渝,持節不失的愛國精神;誠信天下,以德服人,寬大信人的尚德精神;平等相待,文明對話,民族和睦的包容精神;敢於冒險,認知西域,促進交流的探索精神。

漢家發祥、建功立業的時代精神,為張騫成長成才奠定了文化基礎;漢武帝盛世時代的大氣恢宏,為張騫成功開闢絲綢之路提供了文化自信。

漢中南北文化的交流,讓少年張騫有了開闊的西岸視野;漢武盛世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文明之間的和戰,讓青年張騫具備了遠大的世界戰略。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時代,人才輩出,風起雲湧,開創了文化交流的新格局。

歷史題材舞劇《張騫》的劇照。劉新 攝歷史題材舞劇《張騫》的劇照。劉新 攝

中新社記者:古絲綢之路拓荒者張騫何以成為絲綢之路的一個「符號」?

梁中效:古絲綢之路的開通,推動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

作為古絲綢之路拓荒者,張騫成為不可分割的文化符號。《史記·大宛列傳》中,不僅稱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且開篇就講,「大宛之跡,見自張騫」。《漢書·西域傳》說:「張騫始開西域之跡」。《漢書·張騫傳》也說:「自騫開外國道以尊貴」。《後漢書·西域傳》中評論道:「西域風土之載,前古未聞也。漢世張騫懷致遠之略,班超奮封侯之誌。終能立功西遐,羈服外域。」近代著名史學家梁啟超讚美張騫是「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

張騫紀念館大門處的張騫塑像。張遠 攝張騫紀念館大門處的張騫塑像。張遠 攝

英國學者彼得·霍普確克在《劫掠絲綢之路》一書中指出:「偉大的西行者張騫回來沒多久就去世了。占士給予了他無比的榮耀。時至今日他在中國仍被稱頌。正是他向西開闢了通向歐洲的道路,連接起那時的兩個大國——大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張騫可以被譽為絲綢之路之父。」

中外學者都認為,張騫開闢絲綢之路,促進人類文明融合發展,有力推動了世界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張騫「鑿空」萬里,成為中華文明「開放」的標誌性符號。

中新社記者:兩千年後,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傳承張騫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梁中效:「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的國際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在此背景下,傳承弘揚張騫精神具有深遠現實意義。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題景觀。郭俊鋒 攝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題景觀。郭俊鋒 攝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東西方交流交往通道,使中國和中亞、西亞及歐洲許多國家建立了友好關係,促進了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張騫的外交實踐構建了國與國之間平等往來、友好相處的基本原則;為後世開展外交活動奠定了思想基礎;對當今世界外交活動基本準則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依據,在外交關係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張騫出使西域的壯舉向世界表明,中國不僅提供絲綢等商品,還能向世界提供「協和萬邦」的和平外交理念、「強而不霸」的國際關係行為準則、和平與發展並重的「張騫文化」、誠信與包容的「絲路精神」等。更將「夥伴關係」落實到經濟、安全、人文等領域,衍生出互惠型的經濟關係、合作型的安全關係、包容型的人文關係。應進一步保護、挖掘、整理、提煉、昇華張騫精神與張騫文化,使其成為絲綢之路的精神橋樑。(完)

受訪者簡介:

梁中效,陝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陝南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任漢水文化研究中心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兩漢三國文化與秦蜀古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兩漢三國文化、古典文獻與文學、區域文化旅遊發展研究。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著作5部。

【編輯:黃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