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200元一杯的咖啡賣得掉嗎?商家、同行、消費者都有話說

本文圖片均為上觀新聞 圖本文圖片均為上觀新聞 圖

近日,一則“上海市場出現每杯6200元的咖啡”的消息引發關注。一杯咖啡為什麼那麼貴?有人買單嗎?對於上海這座擁有全球最多咖啡館的城市而言,“天價”咖啡又意味著什麼?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展開調查。

咖啡定價高不違法

但誠信宣傳是前提

11月15日,記者來到銷售6200元咖啡的咖啡店,但現場已經沒有這款咖啡。店員解釋,這是根據老闆的要求暫停銷售的,“豆子數量有限,目前預定掉了兩杯。”他說過,會與消費者協商兌現咖啡的時間,“一杯大約使用20克咖啡豆,按照1:16的比例做手衝。”

至於這一“天價”咖啡的定價依據,店員說是用了今年巴拿馬最佳咖啡豆大賽(BOP)的冠軍咖啡豆,相關介紹就貼在咖啡店的牆上。

店員表示,每杯6200元的咖啡用的是這款咖啡豆大賽的冠軍豆店員表示,每杯6200元的咖啡用的是這款咖啡豆大賽的冠軍豆

那麼,冠軍咖啡豆成本價多少呢?根據公開報導,這款咖啡豆今年的全球產量約25千克,每千克售價在1萬美元左右。按照單杯咖啡用豆20克計算,算上烘焙時的損耗,咖啡豆的成本價大約240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700元。

業內人士指出,1700元只是最基本的成本,算上交易時可能產生的手續費、關稅、物流成本,以及店舖租金、人工成本、營銷成本等,品牌要溢價也無可厚,“咖啡不是民生保障用品,沒有政府指導價,最終的價格可以由商家自行決定。只要明碼標價,就算是‘天價’也不值得大驚小怪,買不買的選擇權在消費者手裡。”

但一線執法人員提醒,“咖啡賣多少錢”由商家說了算,可前提得誠信經營,“商家既然說用的是BOP冠軍豆,應當向消費者證明這點。如果證明不了,那就涉嫌虛假宣傳,市場監管部門可以依法查處。”

事實上,此前上海市場監管部門曾對涉嫌虛假宣傳的“天價”奶茶開出罰單。當時,上海某檸檬茶店以每杯300元的銷售“魚子醬拇指檸檬茶”,宣稱使用了每斤800元的原料檸檬。但經市場監管部門調查,其原料進價分別為每斤150元和每斤60元,遠低於宣稱價格。最終,市場監管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規定,責令當事人停止違法行為並處罰款20萬元。

可見,6200元的咖啡的核心並非定價高低,而是商家是否如實宣傳。

那麼,這家店的咖啡真如宣傳所說,使用BOP的冠軍咖啡豆嗎?

店員對此解釋,市場監管部門已經來店裡調查,“我們把相關憑證交給監管部門了,目前店裡沒有複印件。但過幾天相關材料還到店裡後,可以向消費者出示。”

“天價”咖啡或是營銷手段

常規產品價格不高

截至發稿,監管部門尚未公佈調查結果。不過,大部分消費者對“天價”咖啡表示淡定,“這是商家的營銷手段吧?上海的咖啡選擇那麼多,豐儉由人,一杯高價咖啡算不了什麼。”

“精品咖啡就像精品茶葉一樣,定價和溢價都與商家的經營策略、消費者的個人選擇有關,沒有統一的標準,屬於‘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白領羅晶是咖啡愛好者,會為了專門的咖啡豆和咖啡師探訪各種精品咖啡店,也與不少咖啡店的負責人成為朋友,不定期分享有特點的咖啡豆。

上海咖啡店全球第一,精品咖啡和大眾咖啡都有很多選擇上海咖啡店全球第一,精品咖啡和大眾咖啡都有很多選擇

她說,上海市場本來就不缺高價咖啡,“很多獨立咖啡館老闆都有‘私藏咖啡’,不乏各種比賽的獲獎咖啡豆,價格都不便宜,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一杯不稀奇。不過,這類咖啡往往只與熟客分享,算是老闆與客人共同作為咖啡愛好者的一種交流。大家在乎的不是價格,而是享受一杯風味獨特的咖啡,這種滿足難以用金錢衡量。”她覺得,此次商家公開售賣每杯6200元的咖啡,更像是一種營銷手段,“目的不是為了賣掉多少杯咖啡,而是用這個咖啡來吸引媒體和消費者的注意力。”

工作日午後,銷售“天價咖啡”的商家裡客流不斷,但也沒有人滿為患工作日午後,銷售“天價咖啡”的商家裡客流不斷,但也沒有人滿為患

從記者現場走訪看,也確實如此——不論是線上的分享帖,還是線下的買單者,很多都因“6200元咖啡”而來。事實上,該商家在售的咖啡並非都高高在上:常規杯裝咖啡定價在40元以內,而根據咖啡豆產地和等級製作的手衝咖啡價格要高一些,從每杯88元至688元不等。

採訪中,消費者陳先生坦言自己是慕名而來,“店家能採購冠軍豆,說明對咖啡豆的要求比較高,所以來試試。再說,常規產品的價格不離譜,買一杯嚐嚐鮮。”從點評網站和社交平台的分享帖看,大部分消費者選擇的是每杯幾十元的常規咖啡,同樣以“嚐鮮”“打卡”居多。

相關咖啡店的常規咖啡定價並不離譜相關咖啡店的常規咖啡定價並不離譜

不用為噱頭買單

市場選擇很多元

也有很多消費者對商家的營銷不感冒。在該店家附近,至少有10家咖啡店,銷售的產品從每杯9.9元至三四十元不等。工作日午後,很多咖啡店門口都有等候的消費者。

在一家咖啡店門口,上班族黃小姐選了一杯定價15元的美式咖啡,根據店舖規則,因為她自帶杯子,可以再減5元。“10元喝一杯現磨咖啡,性價比很高。我對咖啡豆的要求沒那麼高,就算讓我喝‘冠軍豆’,可能也嚐不出奧妙。”黃小姐覺得,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即便知道附近就有“天價”咖啡店,卻完全沒有“打卡”的興趣,“對我來說,咖啡就是下午工作的‘續命水’,不會為噱頭買單。”

“上海的咖啡文化之所以吸引人,選擇豐富是一大特點。6000多元的咖啡也許不錯,但9.9元一杯的咖啡也很香。”同為上班族的李先生熟練地打開手機小程序,領取了某咖啡店的優惠券,用9.9元購買了一杯當季新品“聖誕烤布丁拿鐵”,“上海的咖啡市場非常‘卷’,就算是平價產品,不僅經常有新品,也會強調自己的咖啡豆有特色,不然留不住消費者。”

在一家連鎖咖啡店,有店員也承認,即使是連鎖品牌的流水線產品,同樣要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的商家提供不同的咖啡豆、烘焙程度和萃取方式,支持個性化選擇。而且很多門店除了成品咖啡,也銷售各種風味的咖啡豆,並經常更新,都是為了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

風味各異的咖啡豆能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
風味各異的咖啡豆能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

在中心城區開有一家獨立咖啡店的吳先生直言:“上海的咖啡市場足夠大,一家商家的一次營銷,不會改變上海咖啡市場的大格局。多元選擇、多元定價始終是上海市場的主旋律,吸引著從業者,也吸引著消費者。”

他分析說,在上海咖啡市場,連鎖店有連鎖店的玩法,獨立咖啡店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連鎖店有規模優勢,但也面臨著經營成本高、競爭激烈等問題。對獨立咖啡店來說,‘跑量’比不過連鎖品牌,但有機會積累自己的固定客群。而且獨立咖啡店在咖啡豆的選擇、口味的更新上能比連鎖品牌更靈活,從而具備自己的優勢。其實,眼下越來越多的咖啡店正在打造自己的社群,這些都形成了上海的咖啡文化魅力,‘天價’咖啡只是一段插曲,不用太在意,也無須過度解讀。”

在上海,形形色色的咖啡店構成了多元的咖啡文化
在上海,形形色色的咖啡店構成了多元的咖啡文化

(原標題為《上海6200元一杯的咖啡賣得掉嗎?商家、同行、消費者都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