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龍飛揚,舞姿不凡!大運河畔上年近花甲的舞龍人

59歲的謝兆亮側身抬腿,將手中的道具龍珠舉高,身後兩個龍頭隨著他的動作歪頭追尋,近18米長的龍身順勢擺動。雖然年近花甲,但謝兆亮的動作依舊輕盈。踩著鑼鼓打出的節奏,他帶領兩條龍完成「二龍戲珠」的招式,這是「通州運河龍燈會」的經典節目。

2月14日,農曆正月初五,運河文化廣場,手持道具龍珠的謝兆亮和隊員們正在進行舞龍表演。

2月14日,大年初五,「通州運河龍燈會」非遺傳承人謝兆亮帶著30名隊員來到通州區運河文化廣場進行舞龍表演。他們都來自通州區漷縣鎮張莊村,平均年齡超過60歲。

從小看著父親舞龍,中年自己接手舞龍隊,現在走進學校教孩子們舞龍,謝兆亮只憑藉著一種樸素的責任感,「老一輩把非遺技藝傳承下來,如果在我們這一輩丟失,那太遺憾了。」

2月19日,大運河龍燈文化博物館,謝兆亮身後的運河龍燈不只是展品,也會參加各種表演。

守護傳統文化

謝家與舞龍的故事,要從謝兆亮的高祖父謝萬春說起。那時還在清朝年間,據留下來的文字記載,張莊村特色的運河龍燈會可追溯到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距今有190年歷史。

從謝萬春開始,謝家的孩子們一直是舞龍骨幹。中間龍燈會偶有中斷。改革開放後,謝兆亮的父親謝文榮聯合十幾位老人,憑藉過去的記憶,曆時4個月恢復了舞龍的技藝。

2月19日,通州區張莊村,謝兆亮在翻閱資料。許多舞龍套路需要結合歷史記載與自我創新來完成編排。

如今舞龍隊里所有的龍骨架,都是謝文榮在家自己鼓搗的,做好一個龍頭最快需要一年時間。骨架有了,還要有具體動作。龍翻身、單挑龍把、龍劈叉、龍打挺兒……他們整理出了十三套表演招式。

2月19日,通州區張莊村,謝兆亮展示父輩製作的龍頭骨架。

好的舞龍表演,龍嘴幾乎離不開龍珠。一個龍頭30斤,舞龍頭的隊員體力要好;龍珠打頭陣規劃路線,需要舞龍珠的隊員腦力好。

2月19日早晨,北運河畔,謝兆亮在比劃舞龍套路健身。

以前只是村里的龍燈會,春節舞龍喜慶,災年舞龍祈求平安。2005年,張莊村龍燈會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正式命名為「通州運河龍燈會」。

通州運河龍有它自己的特點:方頭,鹿角,豬鼻,圓眼,長鬚;龍身是運河藍,龍尾是金魚尾。此外,通州運河龍是雌雄二龍,以雙龍形式登場的舞龍表演在國內不多。

讓下一代人愛上舞龍

舞龍十分消耗體力。春節的幾次演出里,謝兆亮的舞龍服裝裡面只套了個秋衣秋褲,一小時的舞龍表演結束後,他已是大汗淋漓。

隊里的30名隊員,大多數與謝兆亮是二三十年的老朋友。小時候父輩在村里舞龍,作為孩子的他們就在台下看。

2月14日,運河文化廣場,暖場時,現場觀眾加入表演。

2月14日,運河文化廣場,謝兆亮在表演中引導觀眾退後,保證觀眾安全。

老一輩的人都舞不動的時候,年青人必須要接手了。謝兆亮做過木工,包過工程。2015年,年過八旬的父親舞不動後,謝兆亮把木工隊解散,全心舞龍。因為干木工出身,經常拎100多斤的木頭,體力好,他上手很容易,從龍頭到龍尾都舞過。

2月14日,運河文化廣場,現場鑼鼓喧天,謝兆亮與老朋友討論表演內容。

2月14日,運河文化廣場,謝兆亮在表演開始前大聲介紹運河龍燈歷史。

謝兆亮的小兒子謝召偉在2022年加入舞龍隊,當年32歲,他平時上班,休息時就被父親拉過去舞龍。剛開始只能隨著隊員跑,現在能操作簡單的動作了。

2023年3月1日,「通州運河龍燈會」第一次走入校園。每週三下午在通州區侯黃莊小學上舞龍課。

2月14日,運河文化廣場,小朋友與運河龍合照。

2月14日,運河文化廣場,演出間隙,面對觀眾的合照需求,隊員都非常配合,他們希望通過互動把運河龍燈推廣出去。

為了讓孩子們舞著方便,謝兆亮維持龍身長度,但降低了龍頭的重量,整條龍只有10斤重。有的孩子很感興趣,課上追著問舞龍的歷史;有的孩子很有靈氣,教一兩遍就能跑下來。

謝兆亮在孩子們身上看到希望,「舞龍的未來就在他們身上了。」

2月14日,運河文化廣場,表演結束後,隊員們等待大巴車。

攝影 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采寫 新京報記者 郭懿萌

編輯 劉晶 劉倩 張湘涓

校對 劉越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