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看世界」,丹陽眼鏡憑什麼破圈

    「全世界每兩個人戴的眼鏡中,就有一個人的鏡片產自丹陽。」在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的中國眼鏡城內,30歲的溫州小夥洪銘偉經營著一家眼鏡店。對於丹陽眼鏡,他由衷地感到自豪。

    洪銘偉的小店就在丹陽火車站正對面。遊客一下車,過個馬路就能找到。洪銘偉的顧客來自五湖四海。在丹陽站下車的人流基本上都會直接湧入眼鏡城。

    他也詢問來店裡配眼鏡的年青人為什麼大老遠跑來。

    有顧客笑笑,對洪銘偉說:「小紅書、朋友圈里都說丹陽眼鏡款式多、價格低。我們專程來‘薅羊毛’!」

    從17歲開始,洪銘偉就在眼鏡行業里摸爬滾打。眼鏡零售、加工,他都有涉足。「入行時間實在太久,我甚至忘了具體是哪一年,丹陽眼鏡就突然火了!」洪銘偉說。

    據瞭解,丹陽鏡架年產量1億多副,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鏡片年產量4億多副,約佔全國的75%、世界的40%左右。因此,丹陽被譽為「中國眼鏡之都」,是世界最大的鏡片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眼鏡產品集散地、中國眼鏡生產基地和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丹陽眼鏡為何能在全世界「破圈」?關於這個問題,洪銘偉給出的答案是關於三代人的記憶。洪銘偉的爺爺就曾在丹陽挑著扁擔賣眼鏡。那個時候賣眼鏡是辛苦活兒,大熱天走街串巷,吆喝聲不斷。爺爺靠的是誠信、童叟無欺。

    其實,丹陽眼鏡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興起。那個時候,「窩棚眼鏡廠」是丹陽特有的經濟現象。

    所謂「窩棚眼鏡廠」其實就是作坊式的生產企業。20世紀60年代,一批從上海、蘇州眼鏡廠下放返鄉的技術工人在丹陽的司徒鎮、大泊鎮開始嘗試進行眼鏡製造。

    彼時,眼鏡作為緊俏商品,市場需求旺盛。後來,隨著改革開放,丹陽集體企業的技術人員、銷售人員紛紛離廠興辦企業,並逐步形成產業鏈。

    洪銘偉的父親接過爺爺的「衣缽」後,丹陽火車站附近,眼鏡城已初具雛形。洪銘偉的父親開店時,進貨、囤貨都有講究。一套涵蓋常見度數的國產鏡片成本在5萬元以上,進口鏡片價格更高。

    「不備貨,人家進來買,我們拿不出商品;備貨,如果沒人買,就要砸手上。」囤貨是個讓眼鏡店主發愁的話題。不同度數、不同品牌的眼鏡五花八門,細分還有防藍光、防紫外線等不同功能的鏡片。

    洪銘偉說,開一個眼鏡店,備貨成本最高。如果眼鏡片不能快速出手,久放也會影響質量。

    在20世紀初,丹陽眼鏡店多,眼鏡品類多,慕名而來的人多,眼鏡就能更加快速地被銷售。「店家可以盡快清空囤貨。因此,薄利多銷,顧客也能享受更加優惠的價格。」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丹陽眼鏡的零售端實現「良性循環」。

    目前,丹陽從事眼鏡產業及相關配套的工貿企業1600多家,其中眼鏡生產企業600餘家,相關配套的貿易企業及商家1000多家,行業從業人員近5萬人。

    如今,生意傳到洪銘偉手中,他更加理解父輩兩代人的不易。「一個人不可能天天買眼鏡,買過一次,很久都不會再來。」洪銘偉說,為了拓寬銷路,不少店主都在「卷價格」。別的地方賣眼鏡打7-8折就算是優惠價,而丹陽的眼鏡店減價起步就是4折甚至是3.5折。

    久而久之,洪銘偉找到其中的商機。由於丹陽本地的眼鏡銷量大,小店店主備貨相應就要更多。「我為什麼不能服務小店店主,把這一塊的成本幫他們打下來!」洪銘偉說干就干。

    他儲備了蔡司、依視路、明月等眾多國內外品牌的眼鏡鏡片。眼鏡城內的店主在銷售眼鏡時無需備貨,只需要將顧客的度數、散光、軸距等信息記錄下來,他就可以為這些店主提供相應的加工好的鏡片。

    「給店主們做的每片鏡片都是出廠價,我們另收5塊錢左右的加工費。」洪銘偉覺得,做生意要講究「雙贏」。這也是丹陽眼鏡讓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心動」的原因。顧客花更少的錢,店主賣更多的東西,本質上也是「雙贏」。

    現在,許多眼鏡城內的店主都會找洪銘偉「代工」。洪銘偉幽默地說,他們創業的成本也被自己「打下來了」。

    27歲的南京小夥張佳偉是國家眼鏡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工作人員。

    他每天都在實驗室里,檢驗著企業或是個人送檢的鏡片。拿到一款眼鏡後,他首先會用專業的機器測量該鏡片的折射率是否達到標準。其次,他還會進行撞擊、阻燃等多項測試。

    把一片鏡片放進專業設備中,用高溫的鐵棒碰觸眼鏡,張佳偉認真地觀察著鐵棒離開鏡片後,鏡片是否會繼續燃燒。「我們嚴格按照相關標準,檢驗每一片送檢的鏡片。」檢驗完成後,他們會在7-10個工作日內將檢驗報告發給相關企業或個人。

    「有一些企業會來這裏檢測產品質量,也有一些個人來檢測。」張佳偉說。

    團丹陽市委書記童敏說,如今,丹陽眼鏡已經成為青年心中有關丹陽的關鍵詞之一,是丹陽的青春名片。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年來,丹陽眼鏡之所以能在青年中「破圈」,嚴格的質量把關和相關檢測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3月19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