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陷入深夜直播的情感陷阱

    視覺中國供圖    視覺中國供圖

    「當時幾乎隔一天就要直播一次,每次都會選在深夜直播,因為這個時間段流量最好。」張曉曾做過半年大學生主播,對於那段深夜直播經歷,她很少願意主動回想。直播時,每當有粉絲進入直播間,她都要表現得非常積極主動,「前5-10秒決定了粉絲去留,就得使出渾身解數在這幾秒內把粉絲留住」。

    張曉大二時,有MCN機構來學校招聘主播,通過面試後,她與機構簽訂了合同。經過簡單培訓,張曉做起了陪聊主播。但沒過多久,她就決定離開這個行業。

有粉絲一個月掙幾千元,全用來刷禮物了

    張曉的粉絲幾乎全是男性,很多在現實生活中沒什麼朋友,經常會在深夜直播間里向張曉訴說生活中的不如意,這時張曉就會化身「溫柔妹妹」勸導對方,向對方提供情緒價值。

    沒過多久,公司要求張曉和其他主播開設小號,粉絲在直播中打賞到一定數額,便可以添加聯繫方式。自此,張曉不僅需要在直播時保持積極狀態,下播後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通過小號維護粉絲關係,提升粉絲黏性。

    很快張曉發現,很多粉絲不是抱著單純做朋友的心態來私聊,「他們中很多人是希望能發展‘朋友之外的關係’」。

    「深夜陪聊女主播,就是通過向男性粉絲販賣性幻想來獲得收入的。」意識到這一點,張曉開始對這份工作產生牴觸心理。不久後,公司要求她們向流量熱榜前幾位的女主播學習,「我去看了她們的直播,穿著暴露,跳著性感舞蹈」。感到自尊心和隱私被踐踏,張曉決定離開主播行業。

    陪聊主播麻丹彤同樣決定不再做「擦邊主播」。

    上大學時,聽說做主播很賺錢,麻丹彤便開始嘗試。因為身材外形好加上性格大大咧咧開得起玩笑,她選擇了陪聊主播賽道。「我所在的直播平台生態很複雜,什麼樣的主播都有,多少都會沾點‘擦邊’,偶爾我也會為了吸引流量在直播間講些黃色笑話。」有時麻丹彤一晚能賺一兩千元。

    麻丹彤告訴記者,「做這類主播,主要還是得‘等大哥’,直播間里只要有一兩個願意為你花錢打賞的有錢大哥,那收入就不用愁了」。

    但一次偶然的發現改變了麻丹彤的想法,她發現她的「榜一大哥」並非是想像中的有錢人,只是一個開大貨車的司機師傅,粉絲中還有年紀很小的汽修廠學徒,一個月就掙幾千元,卻全部用來給她刷禮物。「他們可能就為了直播時那句‘謝謝大哥’,或是直播間里其他粉絲的追捧,就瘋狂刷禮物。」麻丹彤說,「我感覺這錢賺得昧良心,他們家裡可能還有父母妻兒,本身賺錢也不容易,卻為了虛榮在直播間揮金如土。」

    某直播公會運營負責人古嶽說:「深夜直播流量是最‘頂’的。主播在直播間把粉絲情緒調動起來,消費潛力無限」。

    「另外,其實業內都明白,像擦邊主播或是賣慘搞詐騙的主播,短時間內或許會賺錢,但絕對不會走得長久。」

打賞的錢要想拿回來,幾乎不可能

    民商法律師、知名普法博主李叔凡經常會在直播間回答網民的提問。前不久,有網民向他諮詢,發現家中老人要錢的頻率變高,拿出老人的手機一看,老人竟在一個直播間頻繁打賞,金額高達一萬元。這名網民守著直播間看了好幾天,「很明顯是一個‘賣慘’直播間」,直播間里,一個農村破瓦房裡放著兩張床,一張床上躺著一名「行動不便」的老太太,另一張床上躺著一名40多歲的男主播,主播天天說自己和老人有病,媳婦受不了窮把他甩了,家裡財產被老家的親戚騙光了,求求家人們可憐可憐他,救他們母子倆一命。可這位男主播除了身上髒了點,一點看不出有病在身。

    這名網民向李叔凡求助:「我母親年紀比較大,不能分辨這些直播間內容的真假,只是覺得主播可憐,想幫一把。這種明顯就是騙錢的直播間,母親打賞的錢能不能申請返還?」李叔凡非常理解諮詢人的心情,但也只能無奈地表示,這種打賞的錢要想拿回來,是非常難的,接近於不可能。

    「夜深人靜的時候,往往是一個人情感最為脆弱的時候。一些專門靠‘擦邊’‘賣慘’來獲利的主播,就專門挑選深夜時段來直播。沒有外界的打擾,更容易引發情緒的波動,驅使人們感情用事,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最直接的舉動就是轉賬、打賞。」李叔凡說,「這種心理很容易被人利用,一旦用戶陷入了直播間主播構建的情感漩渦,就會被別有用心的人牽著鼻子走,難以自拔。不光會蒙受物質損失,感情也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李叔凡認為,不僅是對個人造成傷害,對於平台來說,如果對這類直播間不加限制,無異於助紂為虐。如果頻繁產生糾紛,甚至對簿公堂,那用戶和公眾對平台的評價可想而知。都說「金盃銀杯不如百姓口碑」,一家平台企業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任憑類似的低俗亂象毀壞企業聲譽,也肯定不會獲得長遠的發展。

整治深夜直播亂象不能僅靠行業自律

    「深夜直播的存在填補了一些人的心理需求。」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詹騫認為,「網絡也是線下社會、真實人性的某種反映,加上網絡直播的獨特生態,才導致一些亂象層出不窮。」

    李叔凡告訴記者,網絡直播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過是近幾年的事情,法律的製定具有滯後性,可能無法及時回應新興的社會現象和需求。「從法律角度而言,對於‘擦邊’‘賣慘’等直播間亂象,可以根據民法典、刑法等法律的相關條文判定是否涉嫌虛假營銷、是否構成詐騙等,更多需要根據個案的情節來判斷。」

    「一方面,違法成本低、收益高,另一方面,存在監管盲區和漏洞,就總會有人鋌而走險、以身試法。」李叔凡表示,「如果僅靠平台或行業自律,那大概就是讓一個人既當球員又當球證,是不太現實的。所以,要想真正實現行業規範,還得依靠政府管理和法律的完善。」

    治理網絡直播亂象,李叔凡認為,現階段更需要各地政府部門履行屬地管理責任,依法實施監管。政府應該適當提高對網絡傳播平台的懲罰力度,鼓勵第三方媒體監督平台,加大平台消極監管造成的經濟損失和聲譽損失成本,以此促進平台規範自身行為。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動員社會力量,比如牽頭組織高校、行業協會等多方力量推進「自媒體」人才教育和培訓,促進「自媒體」的職業化、規範化,最終營造「自媒體」職業健康成長的制度環境。

    (實習生劉怡君對本文亦有貢獻。應受訪者要求,張曉、古嶽、麻丹彤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譚思靜 吳欣宇 記者 黃衝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4月2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