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塑16年:塑料回收「堵點」嚴重 環保塑料市場乏力

4月18日,來自佛山、泉州、武漢的3份一次性超薄塑料袋,通過快遞郵寄到了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記者在北京多個批發市場難覓蹤跡的被明令禁止的塑料袋,在電商平台「唾手可得」,成為這個以「全球戰塑」為主題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的一個旁註。

時間追溯至16年前,2008年6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要求開始禁塑。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公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從當年年底開始實施更為嚴格的「禁塑令」。

16年以來,塑料的棄用與轉型面臨新的複雜局面。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我國塑料製品行業彙總統計企業完成產量7488.5萬噸,同比增長3.0%。其中,日用塑料產量563.2萬噸,同比下降7.1%,與2013年相比,依舊增長了19%。而全國整個塑料製品產量10年增長21%,日用塑料的佔比僅下降了0.1個百分點,從7.6%下降到7.5%。

記者調查發現,一次性超薄塑料袋轉入「地下」,塑料餐盒在外賣的裹挾中迅速擴張,塑料回收遇到瓶頸,可降解塑料面臨市場擠兌……禁塑長跑16年依舊困難重重。政策落地之外,整個塑料產業還需釐清塑料從生產、銷售到使用、回收的多重問題,為可降解、可再生、可回收塑料參與市場競爭,廣泛替代創造有利條件。

現狀

禁塑在消費末梢依舊「無感」

「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在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對違規繼續生產超薄塑料購物袋的,或不按規定加貼(印)合格塑料購物袋產品標誌的,以及存在其他違法違規行為的,要依照《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法規,相應給予責令停止生產、沒收違法生產的產品、沒收違法所得、罰款等處罰。」

2008年3月,我國第一版「限塑令」發佈,超薄塑料袋首當其衝,成為最早被禁止的日用塑料品類。被禁16年,超薄塑料袋雖然已經在正規的商超停止使用,但依舊在一些小店舖、攤販中被廣泛使用。

記者在山西太原、河北邯鄲、山東臨沂等地發現,超薄一次性塑料袋在菜市場、小店舖、攤販中的使用都十分普遍,在一些村鎮,這種塑料袋依舊是最主要的購物袋。

那這些已經被明確禁止生產的塑料袋從何而來?記者分別調查了線上多個銷售渠道,並前往線下的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在酒店用品批發市場和中央批發市場,記者均未找到超薄塑料袋的公開售賣商。

中央批發市場一餐盒包裝售賣店的店主向記者表示,「這些塑料袋價格很低,本身不掙錢,我們也不可能為了掙你三塊兩塊錢被人舉報還挨罰。」

相比之下,電商平台超薄塑料袋「唾手可得」。

記者在某電商平台搜索「超薄塑料袋」或「背心手提袋」時,已經被禁止的超薄塑料袋就集中出現了。記者隨機選擇發貨地址位於佛山、泉州、武漢的店舖,在分別支付1.1元、2元、11.1元後,買到了大小不一的三款產品。其中一款產品甚至直接標明厚度為1.8絲,折合0.018毫米,低於第一版「禁塑令」中0.025毫米的厚度標準。

「每次去超市、菜市場都提醒自己帶上之前的舊塑料袋,但總是會忘記,到頭來家裡花錢買來的塑料袋越來越多,最後也是丟掉。」4月14日,在北京一超市門口,剛剛完成購物的王先生顯得有些無奈。很多人都有王先生類似的經歷。很少有人過問塑料袋的價格,也不在意是否可降解,更多的是「無感」。

而大家之所以對塑料袋無感,還主要源於價格的低廉。江蘇南京的吳女士告訴記者,自己經常消費的永輝超市,塑料袋1元/個,東西多的時候肯定會買袋子,「這個塑料袋價格對自己的消費習慣調節作用不大,因為超市購物袋也便宜,所以總不記得帶袋子出門,拿回家也能當垃圾袋,現在家裡的垃圾袋幾乎都是購物袋。如果袋子很貴到5元左右,那大家肯定會記得從家拿袋子。」

記者在電商平台搜索發現,一個符合標準的PE塑料袋,批量購買,按照大小規格,單價價格從1毛到3毛不等。在普通超市,一個最大的塑料袋收費也不會超過1元。雖然相比其生產成本,這個收費並不低,但相對商超里的商品,卻往往可以忽略。因此,對於普通消費者的感受也不太一樣。王先生向記者坦言,不是因為這個袋子幾毛錢而不願意掏,而是出於自己對環境保護的認識。

相比政策製定的初衷,幾毛錢已經無法阻止人們對塑料袋使用的選擇了。記者採訪瞭解到,造成塑料袋即便收費也被使用的另外一個原因,還是其便利性,很多時候順路去趟超市購物,自然也就只能選擇收費的塑料袋。

禁塑工作不只是塑料袋,當前日用塑料的多個產品已經被納入禁止、限制的範圍。2020年1月,我國又推出了第二版「禁塑令」。相比第一版,新的法令在禁塑的同時,還提出了限塑的要求。同時,擴大了範圍,把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遞塑料包裝提出分範圍、分時段的禁止、限制要求。

4月,記者網購的來自佛山、泉州、武漢的3份一次性超薄塑料袋。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吉喆 攝4月,記者網購的來自佛山、泉州、武漢的3份一次性超薄塑料袋。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吉喆 攝

挑戰

即時配送產生減塑的反作用力

雖然當前外賣餐盒使用傳統塑料還沒有被禁止,但第二版「禁止令」已將外賣列入重要的減塑行業,提出到2025年,地級以上城市餐飲外賣領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強度下降30%。

據中國物資再生協會調查統計,2020年塑料餐盒使用量約107萬噸。彼時,全國的外賣訂單量171億單,而到2023年預計已經達到250億單,增長將近50%。有研究報告表示,到2025年,外賣行業中一次性塑料的總消費量將增加到250萬噸。

據美團3月22日披露的年報顯示,2023年即時配送訂單達到219億筆,同比增長23.9%。如果按照大約60%的市場佔有額計算,全國外賣2023年即時配送訂單可以達到300多億單,平均每天產生大約1億單。據專業研報數據,我國即時配送以餐飲外賣為主,其中餐飲外賣訂單比重達70%。

外賣之外,配送使用的塑料袋包裝也在產生減塑的反作用力。「互聯網+」的消費場景讓塑料袋的消費既必需又「隱秘」,這給監管帶來了難題。記者瀏覽多家超市外送服務通常含有一項包裝費,點開包裝服務的說明即可發現包裝費主要構成就是塑料袋的費用。

以山姆會員超市為例。山姆會員超市選好所購物品要到結算頁面才會增加2元的包裝費用,點開說明有註釋1元為塑料袋費用,1元為包裝費用。記者曾多次購買山姆會員商店的極速達商品,送來的商品因為種類和溫度要求的不同會放置在不同塑料袋中,有的時候一次極速達服務塑料袋能達到七八個之多。

近年來,低成本的有償並沒有達到有效的塑料抑制效果,反倒激發起超市、塑料廠商、原材料供應商「賣塑料」的衝動,更有甚者會將塑料袋設計得時尚漂亮以期喚醒消費者的購買慾,網購的熱潮更讓可降解塑料袋定做與購買便宜便捷。記者在淘寶和京東等購物平台上瀏覽發現,可降解塑料袋定做與購買業務比比皆是,更在材質與設計上「卷」了起來。

外賣及商超即時配送的龐大訂單量成為日用塑料的消耗渠道之一。快速的市場增長成為日用塑料使用比重難降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成為10年來日用塑料佔比降幅甚小的重要支撐力。

為了有力推動禁塑取得成效,2020年第二版「禁塑令」確定目標: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2年底,縣城建成區、景區景點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5年,地級以上城市餐飲外賣領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強度下降30%。此外,外賣中使用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已經在大中城市基本被禁止。

左圖為山姆會員超市極速達的包裝費說明,右圖為小象超市外送的包裝費說明。左圖為山姆會員超市極速達的包裝費說明,右圖為小象超市外送的包裝費說明。

應對

「誰來幹」成為塑料回收難點

2022年3月2日,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續會通過了《終止塑料汙染決議(草案)》,決議指出,建立一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到2024年達成一項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涉及塑料製品的整個生命週期,包括生產、設計、回收和處理等。目前,第四次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C)會議將於4月在渥太華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將於11月在南韓釜山舉行。

在等待國際法的當下,2024年成為「全球戰塑」的關鍵一年。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警告,如果不採取緊急行動,全球塑料生產與消耗量將繼續上升。據初步估計,每年與塑料汙染相關的社會和環境成本在3000億美元至6000億美元之間。

在我國,2021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就已印發《「十四五」塑料汙染治理行動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塑料汙染治理機制運行更加有效,地方、部門和企業責任有效落實,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利用、末端處置全鏈條治理成效更加顯著,白色汙染得到有效遏製。並從源頭、回收、農膜、生態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2023年節能宣傳週期間,美團「青山計劃」聯合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宣佈與10家回收機構達成合作,將在全國更多城市啟動「盒聚變」塑料餐盒回收行動,推進規模化、常態化的餐盒回收項目落地。

北京廣利福源再生資源回收市場有限公司成為北京指定餐盒回收企業之一。記者按照該企業的公開電話聯繫到一個網點的工作人員。對方歡迎把塑料餐盒售賣給他們,當前PP材料的餐盒回收價1公斤1元錢,但對量有要求,「如果量少就不值當收。」對方還告訴記者,他們只是一個回收網點,並不進行後期的回收處理,收到的塑料餐盒最後也要交由外地的第三方進行加工回收。同時,對方強調外賣塑料餐盒必須對食物殘渣處理乾淨,成批量打捆。

記者在多家專業工業原料網站查詢發現,當前一噸PP(聚丙烯)塑料的採購價格因其品質不同而在1萬元左右,即便回收的廢舊PP塑料顆粒,也能給到數千元。河北魏縣一廢舊物資回收商告訴記者,當前好點的PP塑料批量回收價能達到3.5元一公斤。

據瞭解,PP塑料餐盒具有化學穩定性較高、耐熱性能較好、環保性較好等優點,無毒、無臭、無味,所以被廣泛應用於生活消費領域,在發泡塑料餐具退出後,PP塑料餐具幾乎成為餐具的主流產品。

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這些塑料能夠得到有效回收,則可以對禁塑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塑料回收並不容易。首先,這依賴於大量人工的投入。以記者諮詢的北京回收網點的價格為例,回收1公斤PP塑料需要蒐集20至100個餐盒(因餐盒大小而不等),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當前餐廳已經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僅僅靠個人蒐集被丟棄的PP塑料外賣餐盒並不經濟。其次,短時間內蒐集到的餐盒因為量小不得不低價賣給小型回收站點,面臨末端的流轉問題。

山西晉城一大型回收公司的合夥人向記者表示,他們更傾向於回收金屬製品,簡單、量大、易分揀,往往被粉碎後在傳輸中就完成了自動分類打包。

據公開數據,當前全球塑料的回收比例僅9%至10%。我國雖然塑料回收達到30%,但因為體量較大,廢棄量依舊不容小覷。

有商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買一個餐盒7毛,而用完能賣2毛,實際上只花5毛。」但是,誰來回收以及回收的人力成本問題成為待解。

儘管有回收公司對記者表示願意回收廢舊塑料,也有生產企業在宣傳回收,難點就在於「誰來幹」。而這涉及從經濟讓利到社區治理等一系列問題,解決起來並不容易。

4月12日,記者從北京線下購買到的可降解一次性餐具。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吉喆 攝4月12日,記者從北京線下購買到的可降解一次性餐具。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吉喆 攝

革新

高成本新型環保塑料市場難闖

回收利用只是解決塑料汙染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想要解決塑料汙染的根本,傳統塑料的替代成為必由之路。

因此,新型環保的可降解塑料在政策的鼓勵下正在成為市場的「新寵」。當前,可降解一次性餐具主要分為玉米澱粉和植物纖維兩大類。

相比傳統塑料的穩定性,可降解塑料3個月到2年時間則可以完成降解。多年來,我國已經確立了多個塑料降解的國家標準。但不管哪種標準,都要求降解過程中無毒無害、成本可控、時間較短,並且能夠在自然環境中通過光照、微生物等方式完成降解的過程。也正是為了實現其降解的目的,採取玉米澱粉通過物理及化學處理生成聚乳酸(PLA),或稻殼、秸稈等生物質分離植物纖維,並加入樹脂(聚烯烴)等其他材料製作而成。

然而在記者的調查採訪中,不同商家對於產品本身的認識並不一致。因為玉米澱粉或生物質含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產品的性能以及降解的能力,有商家表示,不同產品的降解效率並不相同,有的可以完全降解,而有的則只能軟掉、碎成小塊,甚至指責同行產品質量不達標。

在影片平台上,記者發現有專業主播亮出來不同的可降解餐具在微波爐里加熱的狀態,而真正玉米澱粉達標的餐具表面會形成一層受熱軟化的薄膜。

記者觀察發現,認知的不足以及對該類產品質量的存疑直接影響著用戶的選購,使得這種新型產品的推廣受阻。

除了對產品本身是否可降解的擔憂外,可降解餐具的高成本也成為進入市場的一個障礙。記者調查瞭解到,一個中型的可降解套餐盒,價格都超過了1元,如果再配合相應的湯碗,一次最基本的用餐消費就需要1.5元,比傳統的PP材料餐具高出一倍。這樣的成本背後,可降解餐具的銷量並不可觀。

一家來自深圳的餐具生產企業工作人員向記者坦言,他們的可降解餐具銷售並不好,在成本面前,大家還是願意選擇普通餐具。該商戶表示:「雖然一個餐具費用增加不多,但對於用餐量大的餐廳,一年下來少說會產生幾十萬元的負擔。」

雖然當前對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提出了很多限制,但因為使用的點多面廣,真正落實起來還需市場主體提高自覺性。在這樣的環境中,可降解餐具缺乏市場競爭力。因此,業內人士指出,研究政策之外的市場扶持措施,探討生產扶持與使用末端鼓勵機制,提振消費信心,都應該成為接下來的發力點,從而為新型環保塑料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白華兵 陶野 編輯 陳莉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