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農村娃拿到飛天「船票」

    2023年8月22日,李聰進行航天服測試。徐部/攝    2023年8月22日,李聰進行航天服測試。徐部/攝

    一頭短髮,夾雜著數根白髮,眼睛笑起來像月牙一般,指令長葉光富稱他是人如其名,非常聰慧——4月24日,神舟十八號航天員李聰就這樣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首次出現在公眾面前。

    20多年前,當他還是一名農村娃時,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真的可以觸摸太空。如今,這一天就在眼前。

    很多人好奇,這位農家孩子是怎樣一步步成為航天員的?背後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追夢故事?

    1989年10月,李聰出生在河北省邯鄲市的一個小村莊。5歲時,父母為了給他和妹妹提供更好的讀書條件,舉家搬到礦區打工。父親是個貨車司機,母親在一個校辦工廠當臨時工。

    李聰從小深知父母的艱辛,立誌要好好學習。中考時,他考上了區里最好的高中。

    高三上學期,一場空軍招飛的宣講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當宣傳片中飛行員身穿藍色連體飛行服,戴著頭盔和墨鏡,英姿颯爽地駕駛戰機翱翔天空的帥酷鏡頭閃現在他眼前時,李聰感覺身上的每個細胞都被點燃了,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當他被空軍航空大學錄取的消息傳來,整個村子都沸騰了。父親樸素的話語擲地有聲:「好好幹,不要辜負大家的期望!」

    在學校,因表現好,李聰被推選為學員隊區隊長,起初負責兩個學員隊100多號人。

    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崗位。記得第一次集合隊伍進行講評時,李聰緊張得連話都說不利索。

    後來,他就把發言內容記在小本子上逐字逐句照著讀。慢慢地,他就在小本子上只記發言提綱,再後來,他就可以脫稿發言了。

    不過,當他滿心期待駕駛飛機直衝雲霄時,意外卻降臨了。

    第一次體驗飛行,當飛機衝上雲霄時,李聰卻突然感到一陣頭暈,胃里也是天翻地覆,一種強烈的瀕死感湧上心頭。他全程能做的,只有雙手死死地把著操縱杆,一動也不敢動。

    下了飛機,李聰的信心跌落到了穀底,悶著頭不說話,心裡反復地嘀咕:「我這種反應是不是要被淘汰了?難道我當不了飛行員?」

    那天晚上,李聰翻來覆去睡不著。他想起家人的期待,想起自己無數個挑燈夜戰努力學習的夜晚。

    也許是強大的心理暗示起了作用,第二天,當教員再次帶他體驗飛行時,李聰之前所有的不適感統統消失不見了。他終於如願翱翔在祖國藍天之上。

    重獲自信的李聰,苦練飛行技術,初教機和高教機訓練結業均是第一名。

    對熱愛飛行的人來說,誰不渴望飛得更高更遠?

    當第三批航天員選拔開始後,李聰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經過初選、複選、定選等層層考核,他成為中國第三批航天員隊伍中的一員。

    當李聰把這個消息告訴父親時,父親愣了大半晌,只說了3個字:「知道了。」父親已經不知道怎麼用言語表達這份喜悅。

    李聰說,作為一個農村孩子,能走到今天這一步,超越了他們這個家庭的想像。

    追夢卻無法圓夢,曾一度是我國航天員面臨的遺憾。那時,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密度,決定了並非所有人都有上天的機會。

    比起前兩批航天員,包括李聰在內的第三批航天員是幸運的。隨著中國空間站的建成,載人飛行任務頻次從以前「平均約兩年一次」變成「一年兩次」。

    「以前是人等任務,現在是任務等人。」李聰說,幸運的同時,他們也有新的壓力和挑戰——考核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在考核。哪怕平時的一言一行,都被教員看在眼裡,體現在評價中。

    對飛行員出身的航天員來說,載人航天是個全新的領域,尤其涉及大量基礎學科的航天理論學習,是難啃的硬骨頭。李聰說,晚上看書做題,經常不知不覺就過了半夜12點。

    有一次晚上,李聰從晚8點開始解一道題,等把題做出來後,他一看表,發現已經快11點了。時間已悄然流逝了3個小時,他卻渾然不覺。那種投入和成就感讓他開心了許久。

    李聰的第一科理論考試考了88分,作為百分製的成績,這個分值竟然排名倒數。他感到「壓力山大」。課後複習,梳理知識點,他做了厚厚幾大班筆記,反復做習題冊。最終,每科成績都能保持在95分以上。

    李聰知道,航天員選拔是優中選優,要想早日實現飛天夢想,必須每門課都達到優秀。

    離心機訓練對李聰也是一道檻。他剛參加航天員選拔時,一開始體驗4g加速度。李聰感覺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等到真正考核時,標準提高到8g。對李聰來說,難度成指數增加。這時,李聰感覺胸口像被一隻大象踩著,壓得完全喘不上氣,眼淚都甩了出來。

    經過多次訓練後,他終於摸索出了應對方法,成績也達到了一級標準。

    用了兩年半的時間,李聰和戰友們學完了八大類上百門課程,並最終全部通過了考核,意味著所有人都拿到了通往太空的入場券。

    但誰能獲得搭乘飛船的「船票」,還要進行一輪又一輪的選拔。

    沙漠野外生存訓練、海上救生訓練、72小時狹小環境心理適應性訓練,都對航天員的生存能力、意志力提出了巨大挑戰。

    沙漠里,李聰所在參訓小組剛進入目標點,就遇到了下雨天,晚上氣溫也就幾攝氏度,大家凍得睡不著,躺在帳篷里,胸前烤著火,背後涼颼颼。到了白天,熱辣辣的大太陽又烤得皮膚疼,水也不夠喝,嘴乾得都脫了皮。

    大海上,氣溫36℃。返回艙里密不透風,李聰穿著密不透氣的艙內壓力服,待在裡面感覺跟進了蒸籠一樣;返回艙被海風吹得左搖右晃,他又熱又暈,衣服脫下來後都能擰出水。

    地下室里,沒有窗戶,李聰所在參試小組要在那裡度過不眠不休的72小時,其間還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項測試。李聰和其他兩名隊友相互鼓勵和提醒,想盡各種辦法來對抗睏意。就這樣,他們靠著頑強的意志和團隊幫扶,挺了過來。

    當看著同批航天員陸續飛上太空,他替隊友們能夠實現夢想感到高興,同時也在反思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燦爛耀眼的光環背後,是經歷了一番常人難以想像的磨礪和淬煉。」李聰說。

    經過新一輪的訓練和選拔,當李聰聽到神舟十八號乘組名單中有自己的名字時,既欣喜又坦然。那一刻,他覺得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通訊員 佔康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4月25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