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斯圖里卡北影節大師班開講,餘華稱其是莎士比亞和契訶夫混合體

新京報訊(記者周慧曉婉)4月25日,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埃米爾·庫斯圖里卡電影大師班開講。埃米爾·庫斯圖里卡導演與黃建新和餘華圍繞「國族史詩與心靈奇蹟」這一主題,回顧四十多年的電影創作歷程,講述如何在時代洪流和社會變遷中體認自我。

活動現場。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是康城、威尼斯、柏林三大國際電影節重要獎項全滿貫、「雙金棕櫚」球會成員,他的作品總是以荒誕不經的敘事手法和表現方式,呈現國家和民族等宏大主題,傳遞深沉的家國情懷。

年少的成長環境和所見所聞為庫斯圖里卡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他表示從小生活在一個較好的家庭里,但是周圍的人家庭關係較為複雜,「或者是單親家庭,或者家庭比較貧困。記憶里我一直在尋求這種生存感,尋找這種力量。我想看看街上的人們,看看他們的發展,也想見證這些人在社會中的變遷。」

庫斯圖里卡認為,作為一名藝術家,區分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這是進入藝術世界的第一步。如他所言:「我們看到現實,把現實剝離出來,從別人的事蹟中剝離出一些元素或者內容,然後把它加入到電影中。我的大腦會區分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這是我們進入到藝術世界的第一步。」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關於庫斯圖里卡作品中的天馬行空,作家餘華評價說:「庫導在我心目中有兩個靈魂,一個是莎士比亞的靈魂,一個是契訶夫的靈魂。這兩個靈魂有時候是分開的,比如《爸爸去出差》是契訶夫的靈魂在跳動,但《地下》是莎士比亞的靈魂在跳動,是莎士比亞式的那種放肆、那種開放、那種為所欲為、那種天馬行空,所有的這些都出來了。但是到了《格拉斯哥流浪之歌》,又感覺兩個靈魂合在一起了。」

對於黃建新導演而言,作品題材和故事的選擇也與人生經歷息息相關。黃建新表示:「當我開始拍電影的時候就特別關注普通人以及那些周圍陪伴我一起成長一些細微的事情。之後我開始拍攝更加寫實的電影,記錄國家發展中發生的變化,所以就有了《站直囉,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比如《紅燈停,綠燈行》里的場景,就是我小時候成長的院子,那是我長大的地方。」

與此同時,餘華回憶他跟庫斯圖里卡的認識,也恰巧是一個關於《地下》的生活細節。當初,第一次與庫斯圖里卡見面的餘華在導演的邀請下,一起到電影《地下》的創作靈感發源地探訪,那是一扇陳舊的、像一處遺址的門,靜靜地豎立在燈光下。正是這扇來往行人都不會過多關注的小門,背後卻是電影《地下》那片如夢似幻卻又深沉厚重的光影世界。回想這事,餘華對庫斯圖里卡說:「我們的創作、我們的靈感、我們故事里的一切可能都是來自於某一扇小門,進去以後才發現原來裡面是一片如此寬廣的世界。」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