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鮮報|平均「年齡」約140歲!中華老字號曆久彌新

  什麼樣的品牌,能稱得上中華老字號?入選者能一「老」永逸嗎?「百年老店」曆久彌新的秘訣是什麼?

  北京同仁堂、天津狗不理、上海光明……隨著2024年中國品牌日活動的舉辦,大家耳熟能詳的老字號品牌再次喚起人們的獨特記憶。

  目前,我國已有中華老字號1455家,平均「年齡」約140歲。

  從琴棋書畫到柴米油鹽,翻開中華老字號名錄,全聚德、同仁堂、老鳳祥……一個個熟悉的「名字」映入眼簾。這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品牌,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閃亮名片。

  到底多「老」的品牌稱得上中華老字號?

  2006年和2011年,商務部先後認定了兩批共1128家中華老字號,其中有701家中華老字號創立至今超過100年,歷史悠久的便宜坊到今天已經走過了600多年歲月。

  去年,商務部會同多部門聯合印發《中華老字號示範創建管理辦法》,結合企業一般存續週期在20至30年、超過50年就稱得上「長壽」的發展規律,將中華老字號門檻調整為品牌創立時間在50年(含)以上。

  今年2月,商務部等部門對外公佈了第三批中華老字號名單,382個品牌成功「晉陞」為中華老字號。

  當然,僅靠資歷「老」是不夠的,還要擁有世代傳承的獨特產品、技藝和服務,鮮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廣泛的社會認同和良好的品牌信譽,經得住市場的檢驗。

  為確保老字號「金字招牌」的成色,我國推出了「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去年年底,北京華女、天津稻香村、重慶冠生園等55個品牌沒有通過中華老字號複核,被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73個經營不佳、業績下滑的品牌,被要求6個月予以整改。

  鞏固「老」的傳統優勢,堅守匠心工藝、築牢品質之基——

  中國書店,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不久前入選第三批中華老字號。其代代相傳的古籍修復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磚黛瓦、雕樑畫棟,地處北京琉璃廠古文化街的中國書店旗艦店,古色古香的風韻和其古舊書的定位相得益彰。店內,幾位工作人員正在忙著修復古舊書。一碗糨糊、一支毛筆、一把鑷子、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個噴壺……憑著看似簡單的工具,他們將殘破的古舊書「化腐朽為神奇」。

  「古籍修復技藝是我們的‘看家本領’。半個多世紀以來,這裏先後有五代古籍修復傳承人,為博物館、圖書館、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個人修復了數以萬計的古籍。」中國書店總經理助理劉易臣說。

  內聯升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吳裕泰茉莉花茶製作技藝、楊柳青木版年畫技藝……不少耳熟能詳的中華老字號都擁有非遺代表性項目。正是這些世代相傳的傳統技藝、工匠精神和誠信理念,成為老字號企業歷經滄桑而生生不息的「傳家法寶」。

  擁抱「新」潮流,在創新中更好滿足群眾品質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在位於北京前門的「全聚德·中軸食禮」體驗店,新中式下午茶受到不少年青人的喜愛。小巧精緻的點心錯落有致地擺放在古樸精緻的木匣子裡,既有甜品製成的北京烤鴨、微縮版的門釘肉餅,也有驢打滾、艾窩窩等經典京味小吃。

  京味美食碰撞國潮文化,品牌形象煥新。

  「順應消費習慣的變化,我們加快推進老字號煥新升級,打造‘產品+服務+場景’的組合模式,將餐飲與文化、科技、藝術相結合,今年一季度喜迎經營開門紅。」全聚德集團總經理周延龍說。

  推出聯名款商品、開設非遺體驗館、試水電商、直播帶貨……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雙重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老字號加快求新求變步伐,通過品牌形象的迭代,不斷拉近與年輕消費者的距離,創新技術與管理,優化產品與服務,從傳統走向現代,從歷史走向未來。

  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

  今天,我國中華老字號已覆蓋32個行業,六成以上分佈在食品、餐飲、零售等領域。未來,期待有更多「百年老店」向世界展現中華老字號的獨特魅力。

  策劃:陳芳

  統籌:韓潔、王敏

  記者:潘潔、謝希瑤

  編輯:楊洋